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下”的由来

(2010-08-14 15:22:23)
标签:

杂谈

南京有“白下”“白门”之称

南京人知道这两个名称的来历

是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人又筑白下城,

但是很少有人见到江边的白石坡

在永济大道边的峭壁上就有很多“白石坡”http://s8/bmiddle/5d6c6c00n8dc398faefc7&690

http://s11/bmiddle/5d6c6c00n8dc39ed02efa&690

http://s8/bmiddle/5d6c6c00n8dc3a38291c7&690

http://s2/bmiddle/5d6c6c00n8dc3a533cee1&690

http://s3/bmiddle/5d6c6c00n8dc3a6cb0e62&690

http://s16/bmiddle/5d6c6c00n8dc3acf502ef&690

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

六朝

  六朝时期,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州)镇将苏峻举兵,自牛渚(今采石矶)攻入南京(当时名建康)。晋荆州剌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阅兵于此。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军南犯,刘宋政权派大将刘兴祖扼守白石山。陈祯明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时,后主叔宝派将军樊猛率八十艘战船游弋于白石山下的长江中。东晋至南齐永明年间,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唐代以前,“白下”专指白石山下白石垒一带而言。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更金陵县为白下县。这时的“白下”,不仅指白下县所在的白下村,而且包括白下县地域。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移白下县于青溪上的白下桥(今白下区大中桥)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废。此时,“白下”之名系指整个南京地区而言。

  古白下桥即今大中桥,桥畔有白下寺,后称普济禅院。清朝时,曾于遗址上掘得旧匾额,上书“白下寺”,并有“谏议大夫寇准立”字样。桥旁又有白下亭,唐代为送往迎来,饮饯别之所。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金陵时曾寓居于此。在金陵时,写诗云:“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离金陵西去后,写有献从叔当涂宰李阳冰诗云:“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亦曾自半山园来此,写有歌咏白下桥风光的诗篇:“门前秋水可扬舲,有意西寻白下亭。”

  明朝末年,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抗清兵败,在江西婺源被俘,解来南京,在白下桥畔就义。后人因改白下桥为大忠桥。年远日久,衍变为大中桥。还有一种说法:原有大桥、中桥各一,后两桥并为一桥,因称之为大中桥。

民国

  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开辟城市干道,将横贯白下区东西的中正街拓宽,沿用古名“白下“,改名为白下路。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南京市第二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第二区人民政府改名为南京市白下区人民委员会。自此,原第二区定名为白下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为我客舍起名
后一篇:燕子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