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沙溪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是三进院明代建筑群。由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山门、厢房、戏台组成,占地面积6240平方米。2006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是古代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的代表性建筑群,是马帮文化及佛教密宗“阿吒力”文化、白族原始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寺登街民族商业文化等文化的汇集点。兴教寺古建筑群由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形成,是云南白族地区村镇格局的代表性建筑。兴教寺原山门、观音殿和僧房已毁,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是现存的明代建筑。

P02▲
兴教寺的大门口一左一右分列着哼哈二将,怒目圆睁,面相凶猛吓人。山门外有一对石狮,石狮身上有圆形小孔,据说以前小孔里塑有大型红色木杠,上面有一盏巨大的防风雨油灯,由寺登村民轮流值守,每天一户。
P03▲
进山门,是古寺的外院,院中有一颗高大的古槐树。
P04▲
外院与寺门相对原是观音楼,现已毁,取而代之的是一二层木结构建筑,下层中间是过厅,过厅两侧木板墙上有一些当地植物标本展示,几乎都是白族祭祀、礼仪所用植物。
P05▲

P06▲
穿过过厅,进入内院(二进院)

P07▲

P08▲
二进院的天王殿,坐西朝东,是明朝建成保留至今的老建筑。天王殿又称二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面阔19米,进深16.5米,占地面积313.5平方米。东西进深分五间,共有42根柱子,多梁多柱,斗拱相扣,每间十三架梁。其梁柱肥硕,气势稳健壮观,斗拱浑厚大方,结构紧凑,简洁古朴,保存完好,独居地方特色。

P09▲

P10▲

P11▲

P12▲
据说明末清初供奉着文昌、关羽“文武二帝”,现这里是阿吒力文化展馆,展示了阿吒力文化的服饰、乐器、礼仪等。

P13▲

P14▲

P15▲

P16▲
三进院里树木葱郁,250年的园柏高大挺拔,古玉兰根深叶茂,虬枝盘绕。

P17▲

P18▲

P19▲

P20▲
主殿大雄宝殿也是老建筑,占地规模比天王殿小,但形制要更高一格。大雄宝殿俗称万佛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施以斗拱挑檐飞角,副阶檐柱20根,梁柱粗大,整个大殿占地面积216平方米。

P21▲

P22▲
大殿内供奉有于2010年5月重塑的五方五智佛像,由北至南分别是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西方“阿弥陀佛”。

P23▲
介绍大雄宝殿“四周殿壁内外遗存有绘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园1417)壁画16幅,极具地方文化特色。这些明代壁画均出自剑川白族画师之手,造型生动,线条精美,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密宗壁画,与宋代《大理国梵像卷》一脉相承。有雍容大度之美,存唐宋遗风,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大殿内外找了一圈,居然没有找到介绍的壁画,回家看照片,估计壁画应在外墙的顶部,自己只注意了下面,没抬头上望,错过了。

P24▲

P25▲

P26▲
山门正对戏台一座。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具特色的建筑,它始建于清代,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的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四方街分为南北两半。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筑高三层,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飞,属于全国少有的民间古戏台。虽经历了数次修缮,但是,基本上还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现沙溪寺登街优惠券的票价是10元,实际上游古镇是不需要购门票的,进兴教寺才需要购票,凭票还可以进入戏楼。

P27▲
从戏台旁的通道进去,有陡窄的木楼梯通往二楼,二楼展示了一些当地出土或仿制的文物。本想进戏台看看,但未能如愿。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三楼是魁星阁,有魁星的塑像。

P37▲

P38▲

P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