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70、80后作家“后继无人”的原因何在?
(2013-01-17 10:06:23)
标签:
小说家散文是我们是在只是 |
分类: 大唐说话 |
陕西70、80后作家“后继无人”原因何在?
生性厚重影响飞行
李大唐
陕西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北京几乎成了移民城市),唯一一个三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省份。
我曾经接触过山东作家代表团,一行十余人,很多已是名家。他们刚一下火车,恕我不说出那我所敬重的作家的名字——他也姓李,一下火车就说,终于踩到西安的土地了,我就是要看一看,这一片地方有什么奇特之处,一下冒出三个茅奖。
我曾经跟《小说界》的魏主编接触过几次,他的原话是,做了几十年的编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陕西接壤的省份——恕我不一一说明——小说语言的特别棒。知道为什么吗?
我认为,周秦汉唐的传统——当年的普通话,就是陕西话陕西人用当地口语写作,他所操的语言,就与《周礼》、《史记》相近。作为北方语系——也可能是当前普通话其根发苗的地方,我主要指的是语言的继承,而不是语音——所以么,可谓得天独厚,天下唯我。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第一,需要继承的东西太多太多;第二,三个茅奖和若干鲁奖给年轻人的压力过大——只有站在巨人肩上,才有可能成为巨人。陕西的年轻人,真要站到现有巨人的肩上,几乎都磨到中年了——这就是所谓80后,70后“疑似断代”的原因。
但是,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暂时的。
陕西的年轻作家只要起来,一定是全国最棒的。
磨砺二三十年,才有出来的可能,尤其是在陕西。
当然,或许因为生在陕西长在陕西,这个意见有点“厚此”,但我在这里只说陕西,绝不“薄彼”说人家外省不行。
我认为,文学无所谓先锋,乡土。就像国外并没有我们的小说诗歌散文的区别一样
题材是学院派写论文用的,写作是自私的是十分个人的事情,是靠你必须自己体悟出来的,天底下独一份的东西,是因为你生命的需要,你自我解脱和表达的需要。所以么,没有必要区分什么派别、题材,重在写出你的真实感受,写出一个现代人的苦恼与幸福,迷茫与挣扎,你就是彻彻底底的现代派。
网上搜一下李建军最近获奖者莫言的评论,凡是想学习向上进的人,基本上都关注到了应当,建议不要被莫言的烟雾弹所干扰,文学的归文学,“钻营”的归“钻营”——当然,我在这里也欢迎砖拍。
《延河》么,叫我来说,虽然《延河》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觉得,她还可以办得更好,目前还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是诗人的缘故,阎主编眼光犀利,看东西比较长远,而且十分新潮。《延河》真的有一天能够像她的官网上所说“从古典文学的首都到现代精神的故乡,从21世纪的第二个世代开始,以《延河》的名义,让我们从一个时代文学梦想的中心醒来!伟大的作品是时代创造的,也是我们创造的。”她才足够伟大。
是呀,年轻有为的神木马慧聪,最近通过关注他的“陕西省青年文协”,才认识到这是一帮子真正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在搞文学。
群主小云说专门打报告经过审批才形成的这个讨论群,大家一定珍惜,多说说纯文学的话题。建议不要不停地推荐自己的小文章,应当在这里增长知识,增进思想,搞得好的话,这应当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我的意思是,群上反正有每一个人的QQ,哪位需要单独交流,需要找谁的博客,上空间自然就按图索骥地找到了。
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偏见了——因为前几天看见有人乱发照片,只看了一点就说了吧。
哈哈哈,我也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关注作家的年龄,比我大的发了好小说就比较“放心”,比我小的就感觉心里很急。
小云(455760883)
——前边有两小段,不好意思,说寇挥兄,怎么扯到自己的狗屁小说,不说了,不能也不愿意把这理作为自己卖广告的平台,这里十分纯洁。对于热爱文学的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一方圣土,希望大家为这圣土添砖加瓦,多栽绿树,让它蓬勃发展壮大结果。
有喜欢和关注陕西青年作家的朋友,可以单独联系我。
十分感谢各地朋友对这个群、对《延河》以及对陕西文学的关心。
作为一个纯陕西、西府人,我在这里向大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