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石激发千层浪:文学,期待70后崛起
(2013-01-15 19:24:5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大唐被说 |
一石激发千层浪:文学,期待70后崛起
——对李大唐《由甲 申先生的思想碎片》所引发的关注的再关注
阿探
近几日,大唐的新作《由甲申先生的思想碎片》似乎有些火,引发了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一些关注和反馈,甚至有些争议,胡言乱语的苛求,如此等等。
文学,期待着70后的崛起。
对相关反馈的认定和评述
1、囚徒先生:肯定与期望
对卢梭引言的深度思索和挖掘指引,可谓深沉,他对大唐文学的期待是隐而未发的,这是一份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这种呵护与关爱,来自于他寄望大唐走得更远。
“你的思考带有普遍性,也有典型性,这点大家我想基本都认同。但点与点之间还比较乱,值得进一步梳理。第二,思考没有深入,没有提炼,正如刚才说卢梭那句话。其实点与点之间梳理好之后,总结拔高到另一个层面,才是最重要的。”
肯定与期望可见也。文化独行者的内敛与身居海外的广远视野,可见也。
“你直接说,就要硬货,要不然我就束之高阁,不发给你了”。
“加之你的基础深厚,哈哈哈”
“我觉得吧,你还是要先说好一个故事。我读过的小说不多,好小说更少,但从来没有一个是主题包着故事的。刚看了一代宗师,王家卫虽然也不会说故事,但他会藏主题啊”
“况且,你要表达的,大多还是些过时的谈论。既不新潮,也非老成,只是路上的憋闷罢了。
社会地位的优越,是大言不讳的底气,好为人师是权力持有者的一贯做派。
“写小说要平等对人,将心比心。探索也好,态度更要放低”
“你这种探索很难,其实是拼个人的全部底蕴,如不是真大师般处处胜人一筹,反而落不得好。是一个很吃力的方法。”
“补充一句。关于那个评论的问题。”
“你有必要找你那个哥们费这大劲做这个评论出来吗?”
社会不和谐源自何处?恐怕与这种惯性思维模式指导下的简单粗暴的行事作风,有些关联吧?
“嗯,收到这个,真会蛮开心的。我很理解。有这样的好朋友,真是不错”
来自权力层面稀有的真话,哪怕只有寥寥数语,也将产生春风化雨,润泽苍生泽被后世之功效。
(大唐,醒醒吧,这位雅不知先生早已是当年睡在你下铺的那位兄弟了。)
3、 寇挥先生:肯定与期望
寇挥先生,作为文学创新的先锋作家,中国的“卡夫卡”,大唐文学的启蒙者与发现者,作为60后对后行者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引导。
4、般若先生:还是睡在架子床左侧的那位兄弟
“由甲先生的思想碎片读完,小说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完成短篇的架构是精巧的,也显得轻松不迫,内心描写和场次转换也娴熟自如,因此说小说的概念是较好的完成了。但赋予由甲先生的使命和担当略显繁杂,没能准确的表达一个特定环境中具有思想力人物的特质及鲜活性,因此由甲先生的生活画面和思想活动还要提纯,当然随之删减的还有一些牵强的部分和过于平实的一些描写。”
肯定与不足指出很有见地。
“可以贴出来么?一字不改”
“你别啊,我这外行,咱们两讨论”
“自己还是怵,毕竟真是外行”
其人虽事业有成,仍心存对生活的敬畏之心。
“我们现在都混饭吃,不思考了”
一语道尽民众之生存状态。
5、 刘彦君女士:身在文中却无感知
“……,还有不断在你生活中重复上演的生活窘事和牢骚满腹,美哉,妙哉。——还特想八卦一下,你留下的最大悬念,那个让由甲先生幸福一生一世的短信主人,哈哈,是否真有其人?”
“……由甲先生也算风流倜傥,号称才子,还能没有一个两个三个崇拜者?”
“……嘿嘿,以前上学那会儿看你,在讲台上慷慨激昂,那时候你是我心中的才子老师。无论我们做何表演,你都把你的课讲得很自在,算是实现了你心中那个自己。入了社会的我现在看你仍是当初那般,只是少了仰望,多了一份熟悉感,可以随意东拉西扯,哈哈哈,那我就去浮想联翩了。”
“我揣测一下,那人是否已你在结尾处提到的那个不敢看其眼神的是一个人?嘿嘿,偷笑一番,众神之王不会笑话你的。”
能保持学生时代的纯真与烂漫,真好。但愿社会不会很快磨蚀掉刘女士的本真。
不过,众神之王,恐怕要笑话女士身处作品中无所感知的懵懂了吧?
不过,众神之王,对此般此景,对大唐,会须以另类的眼光了吧?
如同雅不知先生言:这是当代人学养不足没有办法的事。
……
体制内传统派评论家未见反馈,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哀。
对70后文学创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漠然?亦或是作品对传统短篇创作的对于作品中大胆质疑30成就的恐慌?还是……
似乎如此种种,大可不必。
《延河》都发了,毕竟也算一种社会认可吧。
大唐,则属于在传统坚守与反叛间汲取营养的人。带着高加林式的人生困惑,从乡村走进城市,以执着追求,为心中的“圣业”奋斗着。上大学时,大学开始收费;毕业时,国家不包分配。没有社会能量的背景,注定了他与体制的距离。这并未伤害他对理想的追求,反而有助他对历史文化的研习,对人生的冷静思考。
转战城市,高校,企业,为生存艰难谋食,为理想潜心谋道。
《阿G偏传》乃10余年前的作品,沉淀、打磨了10多年才拿出来发表。
《由甲申先生思想碎片》,作为短篇的准备,搜索相关资料近10万文字资料。
《坐在教授对面的小唐》是数年大学工作思考与结晶。
陕西文学,有50后的乡土文学的辉煌,有60后寻求突破的苍凉,更期待着70后崛起。
大唐文学的全新风格,创新突进,让人们穿越功利的浮华,看到地平线那边升起的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