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阿G偏传》:一个70后关于现代派文学的成功创新
(2012-11-29 17:00: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大唐被说 |
大唐君的《阿G偏传》是1999年完成的,沉淀和打磨了10余年,才拿出来发表,足见其对文学神圣的虔诚,对自己作品的严谨。读罢短短两万多字的小说,无论是速读还是细细品味、把玩,每一个汉字的硬度、质感,以及所富含的深沉与广远,目之所及,心有所撼。“千磨万韧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深功出精品,今日里神功天成,《阿G偏传》让我们看到了70后作家以凝重、成熟的姿态走进了陕西文学视野。
故乡是大唐不竭的创作源泉
生于邰城的大唐,有着70后的忧郁与深沉,笔耕多年,缺少以作品示人。在发表的不太多的作品中,却常常给人以清新、振奋。童年田间地头农人们的生活影响了他的成长,其作品中无论写城市还是农村,总有着他深爱的故乡的点点滴滴。这大约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大师有着相通之处,故乡也是福克纳一生创作不竭的源泉。
《阿G偏传》作为现代派文学成功创新,足以向外人道也,在于以下看点:
叙事风格创新空前:清新而颇具震撼力
叙事手法高妙。
开篇杂糅我国古代话本程式,如文学经典《红楼梦》野夫杂言之起局,又突破了传统的人物刻画手段(让人物自己演绎),以与小说“不相干”、“不存在”者的无所不及的空旷视野,杂陈甚至有些支离破碎凡人俗事,如足具智慧的老者遥遥说起、娓娓道来一段传奇,一段没有被记录的历史,一个凡人的史记。这种不是小说人物自己演绎的独特的叙事手法之高妙,在于看似不相干,实为人物弥漫作品的每一丝空间中,达到了“处处无我,时时即我”的显著效果,且小说人物如同大街上贩夫走卒之前世今生,读者之老友,其状态犹如我们每个人特定时段的生命真实之写照。对于多年来无好作品可读的文化忧虑者一股清新之气,令人耳目一新,心灵振奋。
叙事格调轻松、诙谐,彰显凡人“小”生命之真切、之精彩。
叙事节奏如高山流水,缓急有序,抨发张力,取乎自然之法。
结构布局创新空前:师法圣贤
小说结构自然流畅,每一章似不相干,即可独立成文,又可连缀起来,彰显不同阶段凡人的生命状态和思考。
此等创新与探索,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有益汲取。我省文学前辈中也有创新者,师法西方文学,且笔耕不辍,但经过多年创作,早已迷失自我,真我,终入末流。浙江大学哲学系董平教授说得好:作为读书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一种耻辱。
大唐君,探索多年,转而向传统学习,犹如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精读《史记》一样,这是视文学为生命的敬重。我省文学大家的遗风犹存,文学大省的再次崛起,吾辈可待也!
作品语言创新:原生态的民族语言最具生命表现力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具持续性的载体。这篇小说中民俗、民谚、民谣、野夫杂言等大量自如运用,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这个素以含蓄著称的民族的真性情、真精神、大智慧,可谓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我们民族的秘史。这种原生态民族语言(地方语言)在表达的精度与张力影响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这点上,大唐的这篇短篇直追陈忠实的《白鹿原》!
在城市,在农村,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貌不起扬的人的一些不入流的、不足以上到书面的鲜活语言,过后思之,却大呼为真言箴言真理!其实这种人这种语言,古已有之。《论语》中“楚狂接舆、长沮、桀溺与荷蓧丈人”之类,皆是也。大隐于市者,真士也!此等语言的生命力,万古长青!
且就《阿G偏传》第二章 由头开篇为例:
离地三尺一条沟,
这四句话为小说定了调子。
当一个社会的变态成为常态时,我们每日都可看到“道士不担水,和尚去洗头”在不经意中触及眼球。
传承了同样生于邰城的著名作家杨争光语言的质地与潜力,大唐这种充满灵性的原生态的语言,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与深度、蕴意,于平实中见奇效。
结尾创新:藏形不露迹
作品结尾以三个不相干的俗不可耐的故事和阿T长辫子作结,似乎对于主旨有所说明,然而又只是一种陈述。阿T长辫子,是阿T的新生?抑或是阿G的生命延续?不得而知中完结,留下些意味深长的思考给读者,余音绕梁三日不觉,或许正是大唐的追求的境界。
于荒诞中开始,于荒诞中结束。讲述了不三不四、不连贯的故事,既是传奇,又是历史,更像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更是一个人的史记。
叹哉!大唐神笔天人合一,妙哉,妙哉!
作品容量创新:中西文化汇通
文学作品的神圣使命就是直击生命状态,反映人类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
作品虽是短篇小说,仅25000余字,但其容量、内涵是丰富的,宏大的。小说中间种着西方相对论、弗洛伊德、进化论等的哲学思辨,又有佛家“要问后世果,今生做着是”的坚忍,不乏寻求自然之道的道家遁世消极,亦富有儒家积极面世的执着求索,正在这种充满着复杂矛盾的纠结中从容展开,抖搂一地混乱有些窒息的生活画面。而结尾,留下了一串串大激变时代的困惑于思考,对解决之道有所提示。作品精准地传达了大唐对现实的思考和苦苦探索,纷乱与窒息可视为当下人们的精神现状。
这是一篇难得的短小精悍的大容量、大内涵的作品,体现着大唐深厚的文化素养。
更多的创新,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待于大众去品读去玩味。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
期待大唐更具震撼的作品面世!
终南山下,沣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