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杂感集-1992
(2011-06-27 09:01:44)
标签:
中国我的奋斗《庄子》《醉翁亭记》人生文化 |
分类: 大唐散文 |
早年杂感集
(1992年前后,古都咸阳)
脚旁自注
志寂而不废,语高而不逼。孤立而不旁逸,承继而不唯矩。委心而不他顾,精忠而不肆意。
似凝了:
雨之喷、风之吼、雷之鸣、电之久;星之光、雾之梦、露之莹、云之空;崇山之秀小,柔水之浩渺。沟川之梦颜,流河至酣蛮。日月之辉华、时空之旷远。
实凭了:
情之所蓄、爱之所聚,思之所趋、恨之所励。父母之血缘、乡邻之安然,三秦之语言、黄泥之脚粘。头脑之愚笨、才思之迟钝,心胸之窄狭、身材之瘦大。黑发之矢指、银丝之点染,双颊之无肉、腹形之扁扁,剑眉之倒竖、圆目之闪闪。
更凭了:
李老者之教诲、孔圣人之启迪,两司马之《史》《鉴》、二李杜之心颤。巧遇孙山在殿试,难逢正数之第一,坐冷板凳之老范进、写神鬼狐之蒲老弟,张好古之交好运、孔乙己之逢鲁迅。
才有那:
崇大气之随风、尚自然而有为。面恭润而身刚、外溪流而内江。身温存而容心伤、心跑马而驰疆场,顾影而不自怜、乘时而不他待、走沙石以去暗,飞真金而耀灿……
一
最蠢的人才捧别人为天才而忽略他自己!
二
我的进步缓慢的原因,——任凭自己屡次变成一台拥有着“爱幻想的头脑”和“丈二厚的脸皮”的只事吃饭的机器。我的进步快些的唯一途径,就是不甘于这机器的随意摆布,不在乎这比起以恶臭文明的脚板皮只占了地势之利的面子的血色变迁。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变这台机器的总机,成为一台精密、现实、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自责和自励的大脑。
三
前进的脚步稍一减慢,自卑与痛苦便会扰人身心。看来行动与懈怠乃是死生之死敌!索性用健康的疲倦,来强化自己博大、但又因缺乏平衡而暂显狭小的心灵的阵营,用拼命地苦干,去获取人生、事业终点的辉煌成就。
四
我的青年期,据我自己的规划,所走过的和将要走过的路是这样的:
1、在父母性格的强烈反差中痛苦选择并有效继承(12——18岁);
2、在“精神失恋”之后的寻找自我(14——21岁);
3、在“学业无成”的情况下,忠于一途,自学而有成,并且最终有功(20——30岁,或者更长时间);第三条为正走之途,需下深功夫,把自己无限深入,其他事情尽量靠后,事业必须有成。
五
收得拢、荡得脱,有的写就写,没的写就走,《敦煌沙山记》(贾平凹),不独有大气、壮气、甚至还有一种霸气,千古斯文,写绝了。每以“啊”字分其段落,状其气势,如《醉翁亭记》中之“也”。
凝聚笔力,内敛,扩大信息量及意向层次,使语句准确(鲜活、精到)铿锵,使人望文而眼生浮云,山般苍黑有力的文字底色上,五色之彩朦胧、中有人物显耀,如闲云笼月,夜风摇竹,有跌宕、多波折,如江河川谷,轻船箭下。
方今之途:荡开去,心境、人境、文境;聚拢来,和气、俗气、霸气,向知识型、学者型发展。
六
文学与艺术方面,透顶的辉煌和永垂的不朽,无不来自于渗底般的孤寂和宇宙般的深沉。
深厚的思想与达观的态度,无不出于痛苦的炼作。
其实真正难熬,但也真正出东西的,并不是那几个辉煌的阶梯,而是显得过于幽长、也过于寂寞的平淡的空档。
真正的人生是什么呢?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或许正是在这些过于孤苦而又平淡至极的空档里的自我鼓励和有效呐喊。
八
我的心的法庭,曾经狠狠地判你死刑。现在改做终生监禁的无期徒刑了。全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爱字煎熬的结果。而偷偷帮助这一个字行贿于法庭的两个小人,一个名字叫做痛苦,另一个名字叫做时间。
九
我的心不时激起我的愤怒,因为他时常对我喊:快些行动啊,赶超时间,快一些杀死呀,彼时的阿愿。于是我就举起了屠刀。
其实这屠刀就是我的笔杆,它常常以白净的纸面作为杀头时垫用的铡板,在强烈的愤怒之中,以黑的或者蓝色的血液,充满激情地将纸页溅满,而在这一个杀戮的过程中,另一个我又重生了。
十一
那三年在迷茫与失望中的坎坷经历,第四年与消极和自卑苦苦作战,再加上高尔基对时钟,——这一衡量时间的极其平常的小小器物,惊警的、令人振奋的鼓动,还有大脑中对于死亡的种种印象,促使我终于有了自己初具模型的奋斗目标。
或许是因为那几年对待生命太过冷漠的缘故吧,当读完“时钟”第四节描写那些可悲而又可怜可叹的、逃避已经很是短暂的人生的人。他们在弥留之际“伟大”的形象之后我奋笔写下这样一段话:我的奋斗着生活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从容潇洒、沉着痛快地拥抱死神!当然,距这生的酣畅与死得淋漓,必然是少不了人生之途的事业的成功、爱情的愉悦和更多地撕彻心肺的皮肉之苦,以及随时跟随的大脑的锤炼,但必将保持这人生永恒的“失败”,——拥有正直灵魂的千古永在!
所以这样狂妄,是因为我不想重复前几年那一种活法,更不想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时,只留下自认为亲爱的、而实际上只能令后人望而生畏、进而就十分讨厌的散发臭气的尸体,我的自尊心不能容忍那个主宰人生的肆虐的暴君,——上帝、时间、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拿我的人生当作平凡人的笑话,把我抛入这个繁华兴旺的世界,随后又不管也不顾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渴求,强硬地把我赶走,只在我曾经存身的地方,独独留下只知钟情于死者的腐肉的夜的乌鸦,来啄食我的皮肉,让我“死无葬身之地”。
十二
我痛恨平凡庸俗,企求精神的崇高与飞翔,行为上的恨准有力,我害怕自己继承父辈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通过我的奋斗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也相信终将能够有所改变。可是眼下的我是多么无能为力,多么平庸无能,——我对我自己难以忍受。
十三
人的喜怒哀乐,是随了他的情绪周期的变化而变换的,所以痛苦的时候,不要太深的伤害自己,减半最好;稍微轻松的时刻,却要使心情尽量地快活,三倍为佳。
十四
最悲惨的人生,是生在一个地方,赖着那个地方生长,最终又埋葬于那一方土壤。
十五
最好的读书态度就是小看它!因为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单就这一点而言,就有人的优越性——主动、灵活在。更何况书是前人的,我是现在的;更高一级的创造只能由独立的“我!”来承担的!
十六
我的性格的最大弊病:心态很难持久,记忆很不准确。如果我不再利用进步的学习来努力改造掉昨日之我,那么我的雄心便毁于此。而我的人生的悲剧,也将从这战败而低垂的头脑中的自爱、却连自己都不能容忍的繁杂的心绪开始。其后,顶多是在百般不顺、又无可奈何之中,猛的将生命之灯砸碎,连了芯子和油滴一起点燃,让它们在瞬息烈火之中,把自己化为灰烬。但这渺小思想与瘦小躯体所奉献的青春的火焰,必将难以载入人类厚厚的编年。因而,这样的人生,仍然只能算作一个悲剧的人生,比无所作为又命长百岁的人生强不了多少的悲剧的人生。
十七
谁能知道我?我的未来!在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的感召之下,谁能知道我?我的未来!它只能在我的前方永远的召唤,只能在我的脚旁清晰地展现,只能在我的脚底下坚实如地面,只能在我的身后,光辉而又灿烂!
十八
社会底层里的孤独与无奈、观望与徘徊当中,对于我们奋进的时代,似乎有了几分悲观了(但还没有失望),我担心我的思想离了谱儿,从此只能胡乱涂写黑色幽默在方格纸里,而有辱于中国奋进的人心,有染于未来美好的生活,进而开罪于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伟大民族。于是我,我只有沉默,待我彻底医好了所有的心病,待我尽量地填充了知识的巨大空洞之后,如果有足够的才情与机遇的话,再行直立于明媚的人间。
十九
我没有机会搞文凭,我用了时间来长才能了。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这样说,那么我一定是已经登上成功的宝座了。那么,以我的现在来看,我就可以这么说:我的所有无奈时的徘徊,我的所有沉默中的等待,都可以与那些学子们高层楼阁里的求学、深林花巷中的漫步、扒挤人缝儿的进取等同起来。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是一个我,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直到现在还是老师们的学生。如果乐观地想我的未来的成功的话,我又是超过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了。因为我是直接在生活的漩涡中摔打磨练、冥思苦想,最终成就我自己。而他们,一辈子的老师的徒弟、一辈子的先辈的后裔罢了。
二十
我不知道我的老师们会不会写那“八股”的议论文,反正我是不会写的。从初二到高三,我没有一篇作文按时呈交,也没有一篇作文能被老师看得上眼,更多的却是“论据荒谬”、“措词浮夸”的批语。这就是因为不服气,偏要写出个与众不同的结果。
作文评价的低下,往往是“思维混乱”、“性格偏狭”的反映。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是个好学生!不光老师这么认为,时间长了,自己也觉得晦气,渐渐地也就影响了在校学习的兴趣,渐渐地也就影响到学习的成绩。而学习成绩往往是学校、老师、家长眼中和同学们之间互相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下的标尺。所以我的成绩的太差,也就给了外界以“不好”的印象。最为可悲的,是这一种“不好”,逐渐因为外人的习惯看法而浸蚀到我的内心。
“哀莫大于心死”,而“学莫大于心虚”呀!糠心的干瘪的萝卜想要吸收外界的水分,首先得由清新、低浓度的外液来浸泡。“虚心”的人呢?只有找些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去吸收、去学习罢了。这样一种无言的选择,这样一种被迫的叛逆,这样一种心灵的呼号,然后才是孤独地游离于群体之外,自己钻研,消费了不知多少倍于别人的青春少年时候用于学习时间,至今尚未走上正轨。
二十一
如果说明星,声带的明星、脸蛋的明星、身材的明星,甚至还有好莱坞专做替身演员(只替身之局部而出名的大腿的明星、胸脯的明星),这一类明星,恰如夏夜中小小的流莹,随处可见它隐没于草丛;而思想的明(恒)星,却与它恰恰相反,只因为活着的时候,一个是手持了话筒、塞向那喉咙,紧扮着凤眼,腊嚼着爱情,而另一个则是阴冷着面孔,挚爱着生灵,紧握着笔做的光剑,直射向苍穹。
二十三(信摘)
“诗”那一方面,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大。如同国画以及以“写意”、“空灵”为主旨的中国艺术一样,正面临着一个修养系统的断裂的局面,要想进行有效的突破,几代人的努力也未必能够奏效,未必能够使人世间这一最为精纯的东方诗艺通行于全世界。何况这一方面,七十年(或百年)以来,又有几人不是将西式大菜推给国人生吞活剥,就是风花雪月一番的同时,做一些短命的政治注解,对当权者进行赞美和吹捧。
二十四(信摘)
四月份到九月份的表现以及十月、十一月份的“闭门思过”,大概是在完成某种“思维的转换”吧,前期的表现是孤傲、浮躁,甚至有些古板,——正是一个思维的脑桥不能连接了左右半脑而外露的恶症吧,比如对你的苛刻,对于人世的友情的怀疑;后期的表现,则是略微读通了《庄子》和《楚辞》,《庄子》的无邪、谐趣、狡辩和阿Q精神;屈原的刚正、进取、呼号和愚忠精神,我都能够心领神会。
沉默之中,我什么都敢想,而且从来不把任何事情想得那么好,也不把任何事情看得那么坏,所谓保持自我的“弹性思维”吧,庄子说得好,“若即若离,妙道无穷”嘛。但我也不再拒绝“开门”。所谓拒绝友情、拒绝步入生活,就像“开门”,或者“关门”,“吱扭”一声之后,再“咣当”一下,从里面关了门棺而已,——我现在的感想。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期待着开启我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