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再别拿“文理分科”折腾人

标签:
文理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工作小组教育 |
我不是教师,也不是从事教育管理的人,按理说对高中“文理分科”这个话题应该没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我和我的孩子都曾经有过读高中的经历,我搞不清是哪个高人在什么时候发明了“高中文理分科”这个“折腾”人的方法。我很幸运,在自己七十年代读高中的年代还没有为“文理分科”犯过愁,而当孩子九十年代读高中时,一家人就曾经彻夜不眠辗转反侧东奔西走,为了她究竟是“文”还是“理”而煞费苦心四处求证咨询,很是焦头烂额的“折腾”了一番。我和孩子都搞不清她自己到底是哪一块儿料,到底是大脑的左半球还是右半球更发达,好在她最终还是选择并考取了“提前录取批次”的不“文”不“理”、“文理兼收”的专业。
不幸的是,和我曾经经历过的一样,在此以后上高中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将不得不面对“文理分科”和大脑的左右问题而做出非常慎重的抉择。不言而喻,这种选择是艰难和至关重要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或许它将决定你唯一的孩子的一生。可悲的是,在“文”“理”取舍与否的问题上,许许多多的孩子他们自己的价值、兴趣、特长等取向和判断被淹没,话语权被无情地剥夺,也不知有多少孩子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为了将来的就业而被所谓的“文理分科”无情埋没,这对于国家、民族和孩子自身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无奈和残酷的事情。有谁能说,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钱学森等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就是一个“文”偏瘫?又有谁说,莎士比亚、泰戈尔、贝多芬、鲁迅等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家就是一个“理”偏瘫?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有教无类”,后人理解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教不分类;二是教不择人;三是容众纳贤。前两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后一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的推广应用。古人尚且知道“教不分类”“教不择人”,而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将文理科之间人为地割裂开来,造成了严重的偏废现象,这其实是一种倒退,难道孔夫子的后人还不如几千年前的他更开化?不可否认,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革和探索,但改来改去不仅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出路,反而却在不断地折腾人。我们现在普遍施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办法,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说,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尽管其初衷是善良的,尽管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此列举出N个理由,但其实际社会效果却不能服众无法令人信服。我们注意到,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对“文理分科”有所诟病,一再大声疾呼取消这种办法,一些地方例如江苏省也曾经尝试改革现行的高中分科的教育方式,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首次就教育体制中高中“文理分科”做出回应,最起码说明了国家教育最高管理层也在开始正视和反省“文理分科”的弊端,这应该说是一件察民意、得人心的好事。我衷心期望不要把这个话题仅仅停留在公文、口头和“公开征求意见”上,不要再搞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不要拿困难做理由来搪塞和糊弄大众,而是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拿出切实可行的的方案和办法,尽快解决高中“文理分科”的问题,让它成为历史,并从此入手,逐渐全面改革现行的应试基础教育体制和相关的高招办法,还教育教书育人的本来宗旨,将我们的教育制度修正和设计得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和人性化,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但愿从今以后,能让孩子们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能还千千万万的孩子和家长们一份安生,永远再也不要拿“文理分科”来折腾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