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人许立志之死

标签:
诗歌许立志富士康打工诗人文学 |
分类: 诗词歌赋 |
许立志,男,1990年生,出生于广东揭阳。2011年2月进入深圳富士康,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2014年合同期满后辗转江苏谋生,不久重返深圳,9月26日与富士康再次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却在10月1日坠楼身亡,警方疑为自杀。生前留下最后一首诗《我弥留之际》写道: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
首先,我要声明,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消费什么。而是在读到作者的诗,以及他生平经历后,引发的一点感想。写下来,也并不是因为作者写下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诗歌,也不是因为他背负着什么八卦秘闻。
他的生平和他的诗歌一样,都是那么平凡而质朴。生前,他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也是流水线上的诗人,他用诗歌描绘下工作中的一切见闻,乃至思考。
“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夏丘
张子凤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兰娇
许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静电衣
静电帽
静电鞋
静电手套
静电环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没有任何技巧和修辞,唯一意象就在于“兵马俑”。而“兵马俑”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是西安的著名风景点,是世界遗产。然而“兵马俑”的前身,是人殉,是奴隶制时期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那么许立志用“兵马俑”来比喻自己和流水线上工人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的,没错,他们都是时代的殉葬品,流水线上的机器,祖国的螺丝钉。殉葬品本身没有选择,只有屈服。同时“兵马俑”也代表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在飞快的流水线上,作者感觉到自己生命和思想被禁锢,在逐渐僵化,自己和工友们,仿佛成为了兵马俑。
就如臧克家的诗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眼前的纸张微微发黄
我用钢笔在上面凿下深浅不一的黑
上面盛满打工的词汇
车间,流水线,机台,上岗证,加班,薪水
我被它们治得服服贴贴
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
不会控诉,不会埋怨
只默默地承受着疲惫
驻足时光之初
我只盼望每月十号那张灰色的薪资单
赐我以迟到的安慰
为此我必须磨去棱角,磨去语言
拒绝旷工,拒绝病假,拒绝事假
拒绝迟到,拒绝早退
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飞
多少白天,多少黑夜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许立志的诗,语感还是很好的。“站着入睡”并不是说,真的站着睡觉。更多是隐喻,活着跟睡着没什么区别,醒着也睡着,活着也是死去。
可能没去过富士康的人不知道,流水线上是不允许沟通交流的。在那里,一切都和流水线融为一体,包括爱情。
“
《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 :
白炽灯为谁点亮
流水线旁,万千打工者一字排开
快,再快
站立其中,我听到线长急切的催促
怪不得谁,既已来到车间
选择的只能是服从
流动,流动
物料与我的血液一同流动
左手用于白班,右手用于晚班
老茧夜以继日地成长
啊,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
我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
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成型
最终获得几张饥饿的,所谓薪水
我听到的打工生活略显疲惫
流经血管,它终于抵达笔端
扎根于纸上
这文字,只有打工者的内心可以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许立志的内心,一直是处于挣扎和呐喊的状态。虽然诗中写的“怪不得谁,既已来到车间,选择的只能是服从”,但其实内心是没有被驯服的。
然而诗歌的控诉,毕竟没什么作用,除了安慰自己,除了抒发感情,诗歌本身改变不了你的处境。许立志其实有过机会,曾经小有名望,只是他没有挣脱开枷锁的勇气和意志。我在后面再为你解读,为什么许立志最终败给了现实。
“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作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
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这可以说是他最佳的诗之一,情感表达汹涌而出。他咽下的那些,其实就是他的过往经历,那些苦痛艰辛,那些贫穷奔波,那些欺辱嘲讽,那些生活的空洞......背负着的一切,他全部深埋内心。如果你知道他的身世,你就知道他所咽下的是什么。
他唯一的亲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老得没了门牙的阿婆,在路边把半岁的他抱回家收养;一个是只叫阿黄的狗。2009年底,阿婆去世,家里穷得连棺材都没有,许立志亲手埋葬了阿婆。他从小受伙伴们欺负,一次次,把他打得鲜血淋漓,可他毫无办法,只有忍气吞声......
“咽下”表明了他是个隐忍的人,以沉默应对一切,唯一的表达就是诗歌。“耻辱的诗”,是控诉,而非自嘲。
“
《我想我还能坚持下去》:
还能在这里呆多久
我无从得知
我想我还能坚持下去
每天我都是这样想的
我想我还能坚持下去
我站着的时候想
坐着的时候也想
睡着了,我就用梦想
我想我还有个家
每每想到这
漂泊在外的冷也都是温暖的
我想我还年轻
干点粗活扛点重物
累是累了点,可也锻炼身体
只是当阳光都走散了
一个人在夜里
多少还是有点迷茫,有点难过
有时揉揉困倦的双眼
想要清醒
却不经意地朦胧了视线
我想我还能坚持下去 直到太阳挡住了月亮和星星
我们不知道许立志到底遭遇了什么事,导致一直抗争隐忍的他,最终坚持不下去了。
从他的身世经历来看,他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屈辱,别的孩子,生来都有父母,而自己只是路边捡来的孩子。生活中只有阿婆和一只黄狗陪伴自己,甚至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后来阿婆也去世了,自己孑然一身。
我想,在这样幽暗绝望的生活中,在这样困苦折磨的成长里,诗歌就是他心中燃起的一把火,在茫茫黑夜中带来一点光亮。
诚如海子的诗所言:“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诗歌是他赖以生存的信念,这信念也许曾一度让他以为,未来可以变好。然而他的诗歌的土壤来自于车间流水线,他的灵感来源于此,尽管他厌恶这种工作。但是他脱离这个环境之后,他会发现诗歌的源泉就没了。而世人和媒体给他打上的“打工文学接班人”、“打工诗人”的标签,把他钉在了这个固定的位置上。这也是为什么他离开富士康之后,没多久又重返富士康的原因。
他并不缺乏向上和开括的意识,他也曾写过“我是抬头挺胸的汉朝将军,誓以最后一箭,洞穿匈奴首领的胸口”这样昂扬不屈的诗歌,但世俗给他的枷锁太重。
许立志死后,有人讲,他死的毫无意义,也有人不屑,也有人悲叹。其实,诗人之死并不需要什么意义。如他遗诗所言:“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他本来就是个被世人遗弃的孩子。他留下这些诗,证明自己来过便足矣。
也许,许立志不应该去封闭的流水线工厂工作,但假设如此,那么他的诗歌,又从何而来?他的诗歌有太深刻的工厂印记,是富士康独特的环境成就了他的诗歌。而他是否囿于环境,离开富士康,离开熟悉的诗歌环境和语境,是否诗歌灵感的土壤便失去?这已经无从得知,我在这里也只能是猜测。
或许,在富士康自杀的那些人们,他们都曾有过自觉意识,我们不能简单把他们看成是逃避生活的懦夫,也许是不愿麻木,不愿苟且妥协。是在以死抗争,尽管在世人眼里,这死得毫无意义。
但至少诗人之死,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在何种困苦的环境里,无论经历过何等幽暗的岁月,无论何种卑微的出身,仍然可以,仍然应该抱有理想,并借助理想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只是希望有一天,在这个国家,被镁光灯、被鲜花、被欢呼的人群、雷动的掌声,包围的是为这个国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人们。而不是胭脂俗粉下的恶趣味、肚脐下三寸的窥视欲、不是空洞的灵魂上附着的光鲜皮囊。
希望有一天,“诗人”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名字。
前一篇:纪念诗人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