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宇心理医生
史宇心理医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339
  • 关注人气:1,4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杀医生,患者怎么了?

(2012-04-19 14:28:30)
标签:

杀医生

患者

心理

健康

分类: 心理诊室
杀医生,患者怎么了?

       
很多朋友发短信告诉我要小心,因为犯罪分子要在西边医院动手,这样不安全的环境下,请问医生都不能自救,何谈救人?请看今天的《健康时报》23版采访我的文章《伤医效应应停止》,文章链接为http://www.jksb.com.cn/article.asp?id=45095  ps:另外,我倒觉得应该叫“杀医”更贴切近期的事件!
       北京4月13日一天出现两次伤医事件,一起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二起在北京航天总医院,伤人手法和哈医大血案几乎一模一样,心理专家十分忧虑:难道出现了心理学中所谓的模仿效应?

  “我们不能说两起伤医血案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是几乎一样的作案手法让人很怀疑是发生了心理学上的所谓的模仿效应。”

  曾专门研究过2010年福建南平幼儿园事件和发生在2011年的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的武警总医院心理医生史宇告诉记者,模仿效应也就是西方社会学中的copycat effect,指因为新闻报道或者小说电影中描述的事件,而导致的一连串类似事件。

  模仿效应最普遍出现在连续自杀事件中。1962年玛丽莲·梦露自杀,之后一个月内洛杉矶地区自杀率上升了40%。模仿效应另一个突出领域是模仿犯罪,1972年库布里克取消了自己电影《发条桔子》在英国发行,因为电影上映后出现了一系列模仿片中暴力场景的青少年犯罪。

  反观国内,在2010年短短几个月内富士康十多名员工连环跳楼的自杀事件和福建南平幼儿园惨案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校园伤害事件剧增。在这些悲剧中,都能看到模仿效应的影子。

  史宇说:“在一切事实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已有犯罪倾向的人,在看到媒体关于医生被砍事件的报道后,得到了某些启发。他们从媒体报道的细节中获得暗示,从而制订自己的犯罪计划。”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人与人距离愈近,模仿性愈强。根据这个法则,如果社会充满爱,少一点歧视,多一些对生命的珍视,那么,与有爱心和公益心的人相邻的人们就会成为模仿的榜样,会使潜在犯罪分子止于犯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