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心法”

(2011-09-09 17:40:15)
标签:

育儿

宋体

感受

事物

给予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人或他人对自己说:“用心去对待”。而我们更多的是“用眼”去看待事物和人。那么用心是什么意思?如何用心?我们习惯的用眼与用心有何不同?

 

用眼是观察,观察一件事物或人的表面;用眼可以模仿,可将事物或人的行为与表像复制下来用为己有。而用心,是感受,感受事物和人的存在;体会他们带给我们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产生几种感觉:厌恶、喜欢、疏远、亲近。。。;由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和他在一起感觉很不舒服”。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这种感觉来源于哪里?来自于“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是用“心”感受着对方。

 

学习,同样来自于心的感觉。表面上我们学习的是文字、符号、图形、字母。。。,而无论是将其纳入记忆中还是将其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用的却是心。“没用心学、没用心做”这两句话就是证明。用心不仅是感受,还是一种态度。将眼睛看到的事物和人以一种认真、执着的态度去对待。

 

教育,需要用心,也必须要用心。不能去感受对方的内心,就无法给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曾经听过一句话:给对方想要的,不给自己想给的。这句话我认为是经典。它可以解决“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种对人与人之间沟通负面本性的否定。更肯定了教育的态度,搭建了教者与学者之间的桥梁。

 

想想自己,我们有多少次是在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不在乎对方是否需要、不在乎我们的给予是否被对方接受与肯定?如对方不接受,我们的内心又受到了“怨与责”的折磨。只因我们想给一些对方不想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满足孩子一切生活与学习的需求,但除了问孩子吃与穿、玩儿与学的问题外,有多少次问过孩子: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你想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什么?又有没有去了解过孩子的内心所需?有没有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不爱做作业,我们会去强迫;当孩子不愿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我们会去威胁;当孩子遇到问题,我们会给予意见;当孩子产生恐惧,我们有时候不但不去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却在不经意间给予了嘲笑。而如果孩子感到委屈,我们却将原因归咎于孩子没有问我们!

 

你是谁?是领导?你对孩子说的话,是命令?你对孩子的教育,是安排还是引导?如果孩子问你:“妈妈,在我出生前,你是想这样教育我吗?”你如何回答?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无法回答。君子不器啊!

 

父母总是对的!在孩子面前,即使错了,也要说自己对。从未对孩子说过一声:“宝贝,我错了。”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有权力这样颠倒对错;有权力对孩子撒谎;有权力控制孩子的思维与行为。到最后,我们将问题归因于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归因于社会上的负面影响过多;归因于孩子没有听我们的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呀!

 

孩子们太累了!在父母不理解他们的时候,却被要求着理解父母。如果不理解,就会遭到冷漠的对待,甚至是体罚。难到是有什么准则来允许父母这样做?有什么知识教育孩子必须要这样做吗?没有,就算有,也是被误“解”的知识。

 

“心法”,是用心的方法,不仅是对待孩子,更是自我学习、自省、提升的一条途径。我们不再需要修练远古的十大技能,只需修心。多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多用心去理解孩子的心才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山不让尘,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只要我们将“心”摆在任何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前面,即可打通任督二脉,无往不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