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与夫妻治疗》有感!

标签:
育儿中国宋体家庭与夫妻治疗家庭系统排列情感 |
分类: 家庭教育 |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好奇。因为无论是自己买的,还是朋友买的,都没有见过这本书,更没听说过。以前看过这方面的教材和扩展的书,所以想从中获得一些灵感和一些针对这婚姻与家庭治疗的新诠释。那么我就以我的观点来说一些读后感吧。对了,因为我看过类似的书,所以看得快了点儿!
说实话,我很佩服西方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当然,也不排除译者本人的。里面的理论、名词一大堆,看得我是眼花缭乱,云山雾罩。不是书的问题,是我的思维和书中的表达方法无法完全联系。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和典型的中国式理性的人,所以,在看国外著作的时候,喜欢用中国式的角度来品味与评判。其实这本书的确很好,例子真实,生动,问题明晰,有答案,过程流畅,有条理。只是初看者,易晕!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晕了!
现在,我再一次的佩服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众多文化名家。因为他们可以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外国人的长篇大论。书中第一章就讲“治疗的四步模式”,下面我做个对比,大家就知道国学的伟大了:
http://s1/middle/5d65e2c3h77a64ba908a0&690
就算将“望、闻、问、切”换做普通话也只有十字左右。列举这个表格绝无不敬之意,只是想表达一种疑惑:为什么简单的问题要复杂化?
现在简单的说说书中的内容吧。评判多了要挨骂地!先说家庭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家庭,是一个关系概念,由多个个体组成。既然是多个个体,那么差异就一定存在。不仅是差异,还有角色与功能。因为家庭这个特殊的关系,角色与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爸爸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妈妈的角色是什么?功能又是什么?姐姐、哥哥。。。都是有着角色与分工的。如果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家庭问题的产生,关系的混乱。就像书中的第一个例子:姐姐承担了妈妈的角色,妈妈承担了爸爸的角色,这就让两个弟弟对姐姐产生了抵触情绪与行为上的对抗。当然,很多是潜意识的,表面上是无法观察到的。
对于孩子教育问题,书中的这句话很有说服力:专横跋扈母亲的孩子难以结交朋友;溺爱纵容母亲的孩子在家里非常挑剔,在学校则表现良好。虽然用语有些尖刻,但可以完全的代表母亲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很多父母喜欢这样说:你看这孩子,***的毛病一堆,怎么说都没用!却没有问孩子一句:你为什么这样做?是什么让你这样做而没有那样做?是从谁的身上学会这样做?既然父母可以判定孩子引发了他们的各种情绪与行为上的反应,那么是什么样的作用力,使孩子做出引起父母反应的行为呢?我不是在责备父母,而是在寻找“客观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出针对问题而进行的解决方案(书中用语为:治疗。我不喜欢这个词,所以,用“解决”代替)。各位母亲们,思考一下吧!
书中的治疗阶段,同样是以谈话为主,中间穿插了《家庭系统排列》的治疗方法,效果很不错。解决的过程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需要找到问题的针对性,由谁引起,这个人有什么样的角色和功能上的错位?思维方式是怎样的?行为目的又是怎样?这其中治疗师提出的问题很是关健。什么时候对妈妈提?什么时候对爸爸提?如果当中一人的地位偏低,如何让其它人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进行思维与态度的转变。。。总之:理论是方向,解决重在过程。
这本书中没有提及到后期的巩固问题。也就是说在治疗后,如何使咨询方能够坚持下去。我们都知道一个问题:在我们得到他人给我们“有效建议”的当时,我们是兴奋的,绝心是大大地。可一到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将其抛在脑后,有些人可以试坚持一段时间,等到感觉“难以解决”或“太累”的时候,又回到了初始阶段。这与身体生病是一样的。
最后给大家列个表格吧,我自己总结的家庭问题的原因,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可以做个参考。(以一般的三口之家为例)
角色 |
功能 |
个体差异 |
备注: |
爸爸 |
权威、榜样、家庭核心 |
表达方式 思维模式 行为模式 认知模式 |
角色与功能是家庭的核心因素,但个体差异的不同,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
妈妈 |
爱的给予者,教育引导者、奉献者 |
||
孩子 |
承接者、延续者、与父母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