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投资者应避免的认知错误
(2011-09-04 20:14:06)
标签:
财经 |
分类: 理念 |
1、结合大盘点位及当时股价来给股票估值,而不是研习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判断公司的未来前景。常见的说法包括:“这只股票1000点多点的时候就14,5快了,现在2000多点,居然比这个价位还便宜,肯定是低估了”以及“这只股6000多点的时候30快,现在2000多点居然还创了新高,风险看起来一定不小”。这些说法明显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者经过推敲的,然而却在潜意识里影响自己对标的的认知,比如前一种情况的股票通常会比后一种情况的股票更博得保守投资者的好感,以至于我们在对上述两种不同标的的研究中人为带上了有色眼镜。
2、追求过于简单的模糊正确,不去作深入分析,容易陷入价值陷阱。价值投资对投资标的追求严格的安全边际,即投资标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越多,该项投资的安全度就越高,可预期的复合收益率也就越高。然而内在价值的判断是一项极为复杂和难以精确的工作,所以老巴才教会我们一个“模糊的正确”的概念,亦即我们不必追求一个准确的内在价值,而是一个大概的内在价值范围。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范围较大时,该标的也就处于安全边际较大的范围内。实际应用中,我们对自己很熟悉的一些商品进行买卖时,就会大概估计出这个价格是不是处于一个很便宜或者折扣较多的范围内。然而,我们在分析一些标的时,仍然容易陷入一个追求过于简单的模糊正确陷阱里面来。比如时下的银行股,以及较多的b股和h股(我当然不是否认这些股票的投资价值),他们看起来利润复合成长率超过15%,而市场居然给出10倍以下PE,这难道还不是显而易见的便宜,这难道还不是“模糊的正确”?事实上,我认为模糊的正确概念涉及以下数点,值得我们去问很多个为什么。比如,我是否对这个标的真的非常的熟悉?市场为什么会给出这么便宜的价格,是所有股票都这么便宜吗,还是仅仅是这个行业或者这个公司?如果仅仅是这个行业或者公司的问题,那么我知道造成这些低估值的原因吗,我仔细研究过这些原因吗,我的逻辑经得起反复推敲和逆向推导的考验吗?如果这些都经过了思维的过滤,那会不会有另外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存在呢,我的思维能不能再跳出这个圈子,重新进行一遍全网的扫描?
3、资金账户管理无法匹配需求,对现金流的管理没有规划,如股息,配股,收入再投资等。资金账户管理考虑的因素有:1)个人资产负债、利润(扣除支出的月收入余额)及现金流。这部分相当于公司年报里面的三张表,是我们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之一。2)个人发展前景。未来收入及现金流的预期是快速增长还是平稳增长或者有倒退的风险?不同的预期将导致不同资金管理需求。3)未来数年内是否需要进行大的资本支出。当考虑到这个因素时,就必须考虑账户内资产的流通时效性(即如果我持有的资产是低估的,那么我能否一直持有到他价值回归的那天而不影响我正常的资本支出)。4)风险承受能力。资金账户占个人或家庭的资产比重如何,是否与自己的投资水平匹配;资金账户的现金占比重如何,是否能应对估值继续下跌的情形,如果满仓的话,能否从容应对估值继续下跌的情形。5)对现金流进行充分管理,考虑日常支出的同时,对股息和利润再投资是否有详细计划,如果有配股或者增发的情况出现,能否应对自如?这一系列现金流管理会对个人或者家庭目前的生活状态起怎么的影响呢?
4、追涨杀跌。这看起来很明显应该不是一个成熟投资者该犯的错误。但实际情形可能是,当手里低估值的股票迅速上涨时,却预留了大量的现金;又或者是大盘继续下跌自己手里子弹却打完了而无法满足其他一些需要现金流的投资活动。出现这样一些尴尬的情景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大都数情况却是对标的物了解不够以及对资金账户和现金流的管理规划不到位所造成的。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种追涨杀跌的操作未必是错误的操作,这需要建立在我们对事实以及将来发展大概率的成功认知基础上。
5、无法避免一些大众十分普遍的思考和心理误区,作到始终以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任何标的,无论是自己的持仓还是公认的烂公司烂股票。作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一些投资界的名家里手都经常失误,这可能与人类长期以来的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有关系。要清楚了解所有的思考和心理误区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由于本人刚开始接触心理学,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常见的思考和心理误区有:1)大众的贪婪和恐慌同样会引起自己的贪婪及恐慌(这一点对成熟投资人较为容易避免);2)价值投资圈子很多人同时看好某只股票或者同时看空某只股票,导致自己对这只股票的看好或者看空(这一点极难避免,因为这个圈子的认同度非常高,甚至一些名人也在其中,导致自己潜意识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两类股票);3)进行标的或者持仓探讨时,特别认同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同的观点,尤其那些认同自己观点的人是自己历来喜欢的人;反之,会主观排斥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即使那个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尤其那些提出意见相左的观点的人是自己历来讨厌的人。如果标的是自己的持仓时,这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可惜的是这种思考和心理误区甚至比上一种误区更难以克服;4)“锤子思维”,这一种情形对应着融会贯通即“变”的能力不足,妄图用一种简单的思维和办法去了解和判断所有标的物,尤其在刚刚学会某种新的方法甚至尝到了新方法的甜头之后。比如刚刚接触价值投资的人,往往喜欢用一个低PE标准去通杀所有股票(笔者就是如此)。值得引申的是,即使是相同的标的,可能几年前的估值方法放在现在却已经不合适了,而绝大多数人却还是会选择以往的成功估值方法,尤其是这个估值是某位业界名人提出来的。
6、以股票涨跌幅作为评判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以思考和认知的进阶来评判。这一点我觉得对长期投资人来说尤其重要,当股价长期以来不反应真实价值时,投资人如果仅仅依靠坚强的心理支撑是难以实现长期持股的,而通过长期以来不断进阶的认知和分析该标的获取更强的自信心则更容易实现既定的目标。关于这一点,我很感谢刘未鹏先生的博客(前面的博文也有不少帮助),看他的博文我了解到将一个长远的难以实现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连续进阶的目标更容易使人得到心理满足感,从而完成看起来好像很难实现的目标。同样,当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真正价值低估的目标,使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后,将会获得股票涨跌幅无法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从而更好的实现长期持股。当然,这一方法对于防范在疯狂的牛市之中自己的思维膨胀也有不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