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病逝后家属向医生鞠躬致谢: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一幕”?
(2022-05-31 21:03:58)浙大四院“90岁老人病逝后家属向医生鞠躬致谢”的一幕触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讨论。视频中(医院的监控画面),家属们先是跟医生们站成一排合影,之后家属们又在医生们的对面站成一排,然后向医生们鞠躬致谢,而医生们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下意识地鞠躬回礼。
有必要说明的是,媒体报道中还提到老人大儿子手写的“感谢信”,大意是强调医护人员对父亲的精心医治和细心护理,同时也对医护人员表达感谢。一定程度上,“感谢信”应该算是对“鞠躬致谢”的再确认,当然更是“这一幕”被正能量化的书面总结。
只是说回“这一幕”本身,我们除却要强调“正能量”趋向,还要基于医患关系的大环境去看待“这一幕”到底意味着什么?要知道,从家属们跟医生们站成一排合影,就能说明家属们对医生们的态度,因为这样的行为也并不常见。
因为普遍来讲,我们的医患关系是比较微妙的。就算不提“医闹”的问题,仅就寻常的医患互动也是充满狐疑的。就拿“红包”的问题而言,很多人归咎于医生的贪婪。可事实上,“红包”的一送一收,本身反映出的是信任的问题。
我们很清楚,医生给患者治疗,最终医院会给医生发工资。但是作为患者家属来讲,却还是会在治疗的过程中给医生红包(尤其在重要的手术前),即便当下很多医院已经明令禁止医生收红包,但问题是,医院再怎么不提倡(患者家属其实也不愿意),依然有患者家属会想尽办法用类似“红包”的方式去确认“放心”。
所以就“红包”的问题来讲,很大程度上算是非正式“合谋”,也就是在正常的医患互动之外,又加了个保险,但是这个保险却跟人与人的信任无关,这使得绝大多数医患关系即便不走向冲突,本质上也是缺少人味的。于此“90岁老人病逝后家属向医生鞠躬致谢”的出现,自然就会造成既视感上的极大反差。
只是回到“90岁老人病逝后家属向医生鞠躬致谢”的事情上,家属们之所以感谢医生们,主要应该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医生们确实做得很好;其二、家属们对老人的病情有清晰的认知。并且重要在于“其二”。
就“其一”而言,其实只要医生治疗上够专业,跟家属沟通时够耐心,一般来讲就可称之为“做得很好”。至于医生和家属能不能互动出更为深厚的情谊,这个其实不在公共考量的范畴内。毕竟这可遇不可求。
至于“其二”来讲,强调其更重要,就在于“其二”如果无法达成,那么医生再怎么专业,再怎么耐心,家属也会因为“认不清现实”(病情的不确定性)将后果归咎在医生身上。毫不夸张地讲,绝大多数医患纠纷,都是因为患者家属“认不清现实”(病情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医生专业不精,态度恶劣(相对数量较少)。
另外,对于“90岁老人病逝后家属向医生鞠躬致谢”的事情,回到素质视角上,本身也反映出家属们行事的善始善终。平心而论,90岁老人病逝,即便对于家属们来讲依然是悲伤的事情,但是家属们应该知道通过医生的救治,“延长寿命”是偶然,“正常病逝”是必然,所以对于“这一幕”来讲,家属们的所谓感谢应该主要指向“医生的态度”(当然并非说“专业精神”不重要,这里相对而言)。
如此掰扯,就在于我们在强调“正能量”时,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叫好”。而是要深入其中探究根本上的机理是什么,唯有如此,“正能量”才有可能“寻常化”,才有可能从“新闻叙事”走进“公众视野”,才有可能摆脱“刻奇”,回到人性善意本身被实践,被拥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