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二叔
姬二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红赠品走红:寻找认同感,这届年轻人“真拼”

(2022-05-27 15:21:20)

从“泡泡玛特”的火热到“可达鸭”的爆红,联名营销所绑定的“网红赠品”可谓越来越懂年轻人的消费心理。然而让人感到隐忧的是,当年轻人将消费目的直指“网红赠品”时,迎来的却是“浪费粮食”、“代抢代吃”、“发生口角”、“加价热炒”等狂热乱象。


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清楚消费行为不可能完全趋于理性,甚至在面对营销氛围无处不在的世界,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时候的消费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广告的影响。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盲目跟风的需要”,要不然很容易被营销氛围吞噬,直到走向极致的狂热。


乔治·萧伯纳曾轻蔑地宣称:“时尚,说穿了不过是人为的传染病。”顺着这个理路看“网红赠品”催生的“狂热乱象”,显然这也是不折不扣的“人为传染病”,只不过这个“人为”属于“自我盲目”的结果。因为我们深知,年轻人之所以跟风,就在于他(她)们想通过实践流行得到周身伙伴们的认同。


某种意义上,如果不出现“浪费粮食”、“代抢代吃”、“发生口角”、“加价热炒”等狂热乱象,仅仅是消费娱乐、文化符号的狂热,其实也还能理解。毕竟从根本上讲,年轻人基于潮玩文化寻找群体认同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所以回到“网红赠品走红”的事情上,主要还是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品牌商在搞联名营销时,如何平衡“引导”和“克制”上度的问题;其二、作为“网红赠品”的追随群体(年轻人)如何更理性地实践流行追随行为。


就“其一”而言,“引导”和“克制”其实是个悖论问题。作为品牌商最多也只是在狂热乱象横生时,站出来说几句相对“正确”的话,至于真正能遏制“狂热乱象”的,或许只有时间本身。因为普遍来讲,“网红流行”来得猛去得快。


而对于“其二”来讲,除却要强调理性,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如何看待认同感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讲,很多人把认同感等同于同质化,无论是精神建构,还是物质建构,貌似只有同质化才算是同类。这使得感知本身呈现出“趋同”心理,而“趋同”心理达到极致后,就会走向狂热的非理性,也就是为了“趋同”会不顾现实秩序。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花自己的钱,满足我自己的欲望,关你屁事儿。”从消极自由的视角看,这确实也是难以辩驳的。但是我们此处所讨论的并非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是想基于狂热乱象本身反思年轻人为何在追随“网红赠品”上如此“狂热”。


正如查理·考夫曼在木偶动画片《失常》中,就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同质化所带来的困境。在同质化中,人们无异于被遥控的玩偶。同样的道理,如果年轻人为找寻认同感而不顾同质化的问题,那么就相当于自己把自己规整成一只狂热的遥控玩偶,主动地裹挟进联名营销的潮流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显然“我愿意,你管不着”的口风显得有些稚气。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质化的问题已经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因为所有的实践都来自“趋同”的攻略;人们游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因为所有的审视都来自“趋同”的引导;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却一成不变,因为所有的感受都来自“趋同”的话语。


但作为底线而言,就算追随“趋同”会走向狂热,但只要不走向失序,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可理解的。一言以蔽之,在“网红赠品走红”的问题上,只要年轻人们不搞出“浪费粮食”、“代抢代吃”、“发生口角”、“加价热炒”等狂热乱象,仅仅是基于文化追随上的认同感实现,索性由着他(她)们狂热也是可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