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草枯女孩劫后余生的日子不好过:带着伤痛生活,只能从死中看生

(2022-05-20 23:14:00)

河北邢台威县被姐夫投毒百草枯的18岁女孩萌萌“劫后余生的日子不好过”,其实早在手术前后就被预料到。而如今媒体的证实,只不过是将笼统的悲观罗列成:在家也要戴口罩、远离泥土花草、不能晒太阳等一系列“不正常”。而且除却每天多次吃药的问题(手机里有6个闹钟,闹钟响起,就意味着她要吃药),更为要命的是,萌萌家一年的收入可能还不够她两个月的药钱。


虽然在媒体的积极叙事里,萌萌的父母直言不会放弃,强调“孩子已经到这步了,看见希望了,我们不能耽误了”。并且动情处还提到卖房、贷款、砸锅卖铁,他(她)们也要给萌萌持续治疗。但问题是,相较这些客观的现实因素,萌萌如何面对主观的现实因素,其实更值得被看见。


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媒体叙事,还是舆论叹惋,其实主要指向是“治疗费是否可持续”。换言之,“治疗费要是可持续”,貌似萌萌的劫后余生就可以正常化,这使得萌萌被摧毁的世俗人生反倒被折叠进“幸存者叙事”。


可我们都知道,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这在史铁生所著的《病隙碎笔》中就有直接的显现。史铁生说:“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她)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某种意义上,萌萌不见得可以思考到如史铁生这般深邃。但是伴随着伤痛的日常化,它注定会进入史铁生曾经所面对的时空,并且最理想化的进程必然是:生存、死亡、困境、超越。这些词汇虽然是哲学范畴的,但是回到具体的人身上,它们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字眼。


平心而论,对于18岁的萌萌而言,如果不是被姐夫投毒,在她这个年龄段,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她对梦想的憧憬、她对爱情的期许,起码是很寻常的事情。可现在的问题是,在那场肺移植手术后,她和家人所能做的只剩下“从死中看生”,因为一系列“不正常”正在严肃地告诉他(她)们,当前最重要事情是“活下去”,至于其它“皆可抛”。


陈村说:“人是一点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步终于完成。”但对于危卧病榻者来讲,却很容易走向“干脆要死就死,反正人早晚得死”的绝望之境。因为比起主观的现实因素,客观的现实因素往往容易让危卧病榻者走向心死。


普遍而言,人们谈论“久病床前无孝子”是指向“孝子”的无情和关系的脆弱。但反过来想,但凡危卧病榻者是个有心人,很可能都会开口说“别治了”或者“自我了结”。因为人类走到今天,生的平等权利依然是疑问。有钱和没钱,多数时候确实是生死界限。


就以萌萌的遭遇来讲,虽然初期治疗可借助公益救助,但是当治疗进入日常化后,公益救助是否依然能持续跟进,这应该是个很不确定的事情。因为目前来讲,公益救助的主要尺度是“救急”,而对于“救穷”多半是边缘性的。


如此之下,萌萌的心态是一回事儿,家人的心态又是另一回事儿。甚至毫不夸张地讲,家人的心态比萌萌的心态会差很多,只不过为不让萌萌绝望,她的家人只能硬挺乐观。老实说,18岁的萌萌应该对于生活的理解还比较浅,尤其是世俗层面的交织,可能多半还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那部分简单的认知。至于对死亡认识,如果不是被姐夫投毒,萌萌短期内应该不会去直面的。


之所以这样强调,就在于即便萌萌幸存下来,但是她的世俗人生基本上被恶毒姐夫摧毁了。所以萌萌要想相对不痛苦(心理层面)地活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地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意义(不只是维持生命活着,还要尽可能地找到活着的意义)。要不然乏味的伤痛生活,在击垮萌萌之前,首先会让她的家人走向绝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