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穿衣自由”困境:“穿丝袜被污名化”,为何会延续至今?
(2022-05-09 21:05:13)时至今日,我们谈论“穿衣自由”,更多是强调观念之争。换言之,只要所谓“穿衣自由”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穿什么意味着什么”自然就是理解和认知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待“穿衣自由”的困境,自然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审视:其一、“合理与否”的问题(偏重事理);其二、“意味着啥”的问题(偏重认知)。
就“其一”来讲,我们都清楚“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在公开场合不允许穿什么,如何穿,那么一个人选择穿什么,如何穿自然就是可以的,而且也可以免于被指责。可问题是,这只是事理(法理)逻辑,真要是走进现实生活,事情往往是变味的。
所以对于“其二”而言,似乎也就容易解释了。就以女生的“穿衣自由”困境之“穿丝袜被污名化”的现象来讲,虽然已经被争论了很多年,但无论是在舆论场上,还是在饭后茶余,只要谈论起来,就总有人会放出恶臭言论。
在这个事情上,很多人会拿鲁迅的金句“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的递进式论断进行驳斥。但是驳斥归驳斥,这么多年过去了,“穿丝袜被污名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就此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穿丝袜被污名化”的推动力。
要知道,普遍而言的“人性使然”、“认知低俗”、“道德失界”属于笼统的概括。一定程度上,即便可以标注那些热衷污名化穿丝袜的人,但是却无法解释他(她)们为何会那样言说。并且较为吊诡的是,污名化穿丝袜的人群中,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
因此有人称“穿丝袜被污名化”是“直男病”显然也是武断之言。实际上,美的感性学是一种近代才有的现象。按照思想家韩炳哲的说法:“只有在近代美学中,美和崇高才是割裂开来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美被完全禁锢在其纯粹的积极性之中。
循此而言,我们会发现“穿丝袜被污名化”本身就是审美偏狭,并且这种现象还不是铁板一块。一定程度上,“穿丝袜被污名化”之所以会延续至今,就在于人们的“丝袜印象”始终无法剥离“床上印象”。这种情况下,“私域印象”要是涉入“公域印象”,很容易引发认知上的错位,尤其对于那些没有把美和崇高割裂开看的人更是如此。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讲,在看待“丝袜的卧室印象”和“丝袜的生活印象”时,基本上都会笼统地归结为“性感塑造”,而不会在细微的美的差别上作出区分。甚至关于美的理解,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向的理解,而不是双向的互动。换句话说,总觉得美只关乎注视,而不是理解的基础上去注视。
这使得,即便有人自称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注视,也会走向最刻板的理解。而要想打破这个先入为主的困境,相较对热衷污名化穿丝袜的人进行抨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审美多元化和审美包容性上进行不断实践,唯有如此,审美偏狭才能被逐步消解。
当然我们也知道,真要对“穿丝袜”的着装行为进行标注,它应该属于“消费美学”的范畴,并且主要强调主体的享受意识。另外,那些真正污名化穿丝袜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禁欲主义”,更准确地讲应该属于“口嗨主义”。
甚至更进一步的讲,污名化穿丝袜的人的注视心理是分裂的,他(她)们看到女生穿丝袜即便会放出恶臭言论,但是却总不免偷瞄几眼(此处指男生)。在这个事情上,即便是打着崇高的审美口号也依然是虚伪的。
不得不承认,说回审美意识,它确实是由自淫的主体决定的。但是对于审美水平来讲,影响它的因素却又总是复杂的。因为,文化的、秩序的,习俗的、观念的,流行的、风尚的都可能策动一个人对审美作出评判。所以回到“穿丝袜被污名化”的问题上,即便舆论场上总是进行道德论战,但是能解决的也只是“那时那刻的非议”,而回到认知上,想要跨越偏狭审美的现实,显然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