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子将送药志愿者打出血:敲门声大就动手,“理解之难”如何破?

(2022-04-08 21:48:03)

河北唐山“男子将上门送药志愿者打出血”的事情引发舆论关注。只是看过事情的“原委”(男子嫌敲门声大动手打人)后,又让人感到五味陈杂。坦率地讲,涉事的男子不见得真跟被打的志愿者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因为疫情的存在,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任何关联。


之所以这样掰扯,倒不是为打人者开脱什么,而是就特殊时期的“理解之难”似乎总是存在的。我们不妨把“男子将送药志愿者打出血”事件展开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送药志愿者在敲门的时候力度确实超乎寻常,但出于疫情的现实,可能主要是为提高效率(提高“叫通率”),当然也不排除疲惫之下的行事变形。


如此展开解释,主要是想强调送药志愿者就算是敲门力度大,也并不是针对涉事男子。所以回到“敲门声大就动手”的叙事上,显然涉事男子是不应该的。只是相较“行政拘留七日”和“罚款300元”的处罚,我们更应该“想一想”疫情下的“理解之难”如何破?


不可否认,疫情之下的人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坏情绪。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要忘记各自所面对的人是真实的人。要不然,所谓的“平庸之恶”就会生发出来,不仅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


然而不管我们如何理性,类似的摩擦好像又总是存在的。这使得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退回到契约和规则层面,去冰冷的审视问题。可事实上,契约和规则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只能说是效率上相对更高,更容易实现普遍的正义而已。


这样说也并不是认为人与人的摩擦是无解的,而是在苛求规则极致的时候,不要忘记该有的温度;同样在奢求温度关怀的时候,也不要无视规则的存在。总而言之,越是在困境的情况下,越要守住底线,越要相信理解才是希望之光。


说实话,疫情现实下的各种叙事看多后,自然会发现人们普遍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无论是防控参与者,还是被封控者,都有这种心理。这使得在具体的防控交互上,很容易就陷入“理解之难”,并且还会走向“油盐不进”的模式(“没轮到你,你永远无法理解我”的言说)。


就以“男子将上门送药志愿者打出血”的事情来讲,但凡送药志愿者和涉事男子都能在言语上收敛些,想必这样的冲突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掉。因为就众多的防控交互摩擦来看,基本上都是因为沟通上出现问题,当然也存在现实处境的难题。


可即便如此,只要上升到动手打人的地步,都是该被唾弃的,无论是防控参与者,还是被封控者。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回到人与人的争执上,本质上还是个体对个体的冲突。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人们逐渐在接受“平庸之恶”的解构性诠释。但是也不要忘记,有些人的行为确实是源于“蠢和坏”。


正如王小波所言:“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同样的视角看待疫情下的苦水逻辑,把所有问题简单化、立场化本身也是一种得分游戏,只不过大家面对的不是同一张考卷而已。


可问题是,要想更快地走出困境,我们就必须要看到别人的考卷。说到底,只有作答自己考卷的同时,也能兼顾别人的考卷,我们才能更容易看见“理解之难”,更容易找到解决“理解之难”的办法。唯有如此,人与人才能好好说话,才能在对方身上看到自身困境,直至找到那条最不坏的理解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