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代扫”服务:除了“代哭”尴和费用高,真没必要过分苛责

(2022-04-02 21:18:29)

清明在即,“代扫”服务再次成为舆论议题。实际上,“代扫”服务也并非什么新鲜事儿,只是因为人们接受起来不那么容易,以至于每到清明时便会被重新拿出来进行谈论,尤其是“费用高”的问题(100元起至1000元以上不等)。


平心而论,以传统的祭扫观念“亲力亲为”的尺度衡量,“代扫”服务确实显得没有人情味儿。但是基于“现实的困境”(距离和出行)来讲,就算“代扫”服务不比“亲力亲为”有温度,可只要生者能得到情感上的寄托,就无需太过苛责。


从某种意义上,“祭扫”行为中的“哭”、“献”、“烧”等行为表面上是生者为逝者做事儿,可事实上,生者是通过连接逝者在贯通自身的现实身份。就此而言,显然“祭扫”行为不应该过分强调“亲力亲为”,而是应该着重强调生者如何看待怀念本身。


不得不承认,“代扫”服务之所以会引发异见,主要是观念之争。毫不夸张地讲,从市场需求的视角出发,它跟过年期间“租女(男)友”服务比较类似儿。虽然这样打比方不完全适当,但是就购买服务的人来讲,服务本身确实是在帮他(她)们解决问题,即便以当前的观念衡量,有些不那么对头儿。


坦率地讲,但凡一个人可以“亲力亲为”去祭扫逝去的亲友,应该都不会选择购买“代扫”服务的。因为就我们的祭扫观念来讲,大多数人还是偏传统。甚至就“代扫”服务来讲,多半也都是针对城镇里的公墓而言,而选择购买这种服务的人自然也都是城镇里的人,循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代扫”服务会有市场。


只是回到“代扫”服务上,除却“费用高”的问题(100元起至1000元以上不等)。目前来看“打扫墓地”、“代买花束”、“代献祭品”、“视频祭拜”、“代烧纸钱”等“代扫”项目已经在被更多人逐步接受,而唯独“代哭”还是被各种戏谑,并且人们普遍认为有点尬。


在这个事情上,舆论的批判点是,“代扫”本来就已经不够严肃了,“代哭”自然算是不够严肃中的不够严肃。只是回到市场需求上看,自然有这样的“代扫”项目,就说明是有需求的。


如此强调,并不是认为“代哭”值得被推崇,而是回到世俗的怀念秩序中,不同的人看待“代哭”的意义是不同的,而这种情况下只要购买“代哭”服务的人觉得合理就行,没必要对其进行指责。


就拿一些乡村葬礼上的“哭丧表演”来看,生者们很清楚“哭丧队”的“哭丧表演”并不真诚,即便“哭丧队”满嘴叫着逝者的尊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于此在看待世俗的怀念行为时,就不能完全纯粹的以“心灵沟通”和“精神哀思”去看待,还要顾及结构性的存在。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无论是“亲力亲为”去“祭扫”逝去的亲友,还是选择购买“代扫”服务,除了平日怀念的推动,还包括祭扫秩序中结构性的弥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到了什么时候,就干什么事儿”。


所以在看待清明“代扫”服务时,就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能接受去否定它的合理性,而是要基于祭扫的感性和秩序去更宽容的审视。正唯如此,生者才能通过怀念逝者去贯通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因为祭扫的行为上存在异同,就会陷入现实的道德泥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