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者亲属发怀念视频遭攻击:连怀念的方式都要管,手伸得真够长
(2022-03-25 23:25:47)一位遇难乘客的亲属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怀念视频,竟然遭个别网友攻击到被迫道歉的境地。实际上,当事亲属在发布怀念视频时,已经将遇难者的社交平台头像、名字等均隐去,只是将亲友的印象及惋惜之情,以及自己跟遇难者生前的聊天记录等截图汇集成视频。可就因为这样地怀念方式,这位亲属竟然被说成是“蹭热度”、“网上守孝”,并且被要求“道歉”。
事情的结果是,当事亲属确实道歉了。在《致歉信》中,当事亲属在表达“歉意”的同时,也解释称:“没想过会成热门(视频)”。就此而言,显然当事亲属也是失控的(对事情的发展),因为就怀念视频能否成为热门(视频)来讲,本身是合力(算法和热度)的结果。
之所以要掰扯这个事情,并不在于为当事亲属解释什么,而是作为当事亲属来讲,道歉和解释,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就怀念视频而言,既然跟遇难者相关的隐私信息已经处理得很妥当,那么就没必要给“局外人”进行道歉。
然而在个别网友“猛烈攻击”的势头下,当事亲属却只能“认错”。正如阿尔贝·加缪所言:“我们这个社会,要是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不出一滴泪,是会被判死刑的。”阿尔贝·加缪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依然能很好地揭示“遇难者亲属发怀念视频遭攻击”这种道德审判的荒谬性。
某种意义上,“遇难者亲属发怀念视频遭攻击”也折射出当下社交媒体氛围的失序性。在这个事情上,别看人人都会拿“蹭热点”说事儿,可真正能搞明白什么是“蹭热点”的人却并不多,这使得不管是不是“蹭热点”的行为,都会被先入为主地进行道德审判,直到当事人被“猛烈攻击”吓退为止。
不得不承认,当私域图景局部性的涉入公域后,就意味着主体性会被“局外人”囹圄,起码就“遇难者亲属发怀念视频遭攻击”的事情上,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只是我们反过来想,连怀念的方式都要管,是不是手伸得太长了。
老实说,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未来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搞清楚,公共表达不能对家庭表达干涉太多。说到底,就算当事亲属的怀念方式真的不够妥当(只要在不违背公共传播的基本原则下),那么也应该由其他(她)亲属进行指出和批评。
毕竟就遇难者和当事亲属的真实关系来讲,“局外人”是不了解的。如此之下,“局外人”仅仅通过怀念方式就妄加指责遇难者的亲属,显然是有失妥当的。因为基于事故来讲,如果我们不能宽容地看待遇难者家属的怀念方式,就算再怎么表现出对遇难者不幸的同情,也只能归于“虚情假意”,或是“爱抽象的人”。
这样强调,倒不是说公众不能监督遇难者亲属的怀念方式,而是就算遇难者家属做得不够好,也要尽可能去温和的、友善的去提醒,而非是挥动道德大棒,认为有不妥当的嫌疑就各种棒打。只可惜,当前的社交互动氛围就是这样不堪,不仅尊重在消退,就连公共也在坍塌,“局外人”虽然在关注,但多半是在自嗨。
循此我们会发现,“遇难者亲属发怀念视频遭攻击”更像是当前社交互动的共相,人们都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可是每当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依然会再次生发出来。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调,不断的解释,不断回应,直到“手伸得真够长”变成“缩手缩脖”,不再到处滥管别人的事儿,大概才能迎来更好的社交互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