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豫北女保安:“疑遭粉丝杀害”,为何人们却将矛头指向死者?
(2021-11-05 23:00:14)河南网红“豫北女保安”疑遭粉丝杀害的事情,引发舆论围观。按道理说,在警方未证实事因之前,舆论层面不该过早下场。但是结合“豫北女保安”丈夫的发声(“得知妻子与粉丝见面后被对方杀害。”),网友的发文(“一位粉丝曾在她的直播间打赏价值十多万元的礼物。”),知情人的透露(“被捅了好几刀,是她的一个粉丝干的。”),基本上可确定这是因为“不纯粹刷礼物”导致的惨案。
只是让人感到吊诡的是,舆论层面的围观者们,非但没兴趣去追问还有什么内情,却持着提前预设好的议题肆意喊打。较为主流的预设议题是:“男粉丝打赏刷礼物有目的,女主播私下见面也有目的”。简而言之,二者都心怀鬼胎,所以走向“失控”也就在所难免。
要知道,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彻底掰扯清楚之前,就给事情下结论确实有些不妥当。但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舆论层面从“二者都心怀鬼胎”去揣测和定性,这本身就是值得重视的社会心态。毕竟如此看待问题,就说明人们早已对“不纯粹刷礼物”的失衡互动有微词,只不过在平日里懒得提调。
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当主播和粉丝的关系打破“纯粹刷礼物”的界限时,就意味着关系会走向“灰色地带”。就此而言,我们再去看那些“高颜值,好身材”的女主播们大玩“擦边球的操作”,也就知道她们的用意所在。
可对于这些常识来讲,并不是所有网友都清楚。毫不夸张地讲,当下有很大一部分网友只是懂得上网,而不知道网的另一面存在不少既定的套路。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认为网上绝对没有信任可言,而是对于有些网上的行为,从根本上就不那么靠谱。
坦率地讲,网红之所以会被污名化,主要在于部分网红只是基于高颜值,好身材在作妖。而对于人们的良性期待:才艺、知识、技能等等反而变成其次。不过也不得不承认,比起才艺、知识、技能等等,关乎本能趋向的高颜值,好身材很容易被趋之若鹜。
按照瓦尔特·本雅明的说法,对于“为巫术服务”之物来说,“更重要的并不是它被关照着,而是它存在着”。其“膜拜价值”取决于存在,而非展览。可是在展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都是自己的广告对象,一切都是以它的展示价值来衡量的。
我们可以想象,所有的东西都被向外翻开、被揭去遮蔽、被夺走掩护、被剥掉衣服、被曝光是怎样的图景。过度的展示将一切变成商品,没有“丝毫秘密,转瞬即被吞噬”的商品。如此之下,主播早已陷入被动,而粉丝只因刷礼物变成反向的主人。
于此而言,“纯粹刷礼物”的界限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各有所图的欲望之心。所以回看主流的预设议题:“男粉丝打赏刷礼物有目的,女主播私下见面也有目的”。作为舆论层面的先入为主,确实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
另外要将评议“豫北女保安”和同情“豫北女保安”拆开来看。评议“豫北女保安”更倾向于事情因果,也就是基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教训性的阐发,而对于同情“豫北女保安”来讲,主要是就无差别的死者身份进行的。
因此这两个层面并不矛盾也不排斥,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警惕绝对的死者为大的道德观,也要警惕将所有脏水泼向死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为理性的涉入悲剧,并从悲剧中析出有价值的教训。
当然从根本上讲,如果“豫北女保安”确实是遭粉丝杀害的,那么罪魁祸首自然是施害的粉丝。可即便如此,这依然不妨碍人们以主流的预设议题“男粉丝打赏刷礼物有目的,女主播私下见面也有目的”去拆解事实。毕竟就算原因不能完全阐释罪责,但总可以昭示因果。
与此同时,依照韩炳哲的说法,娱乐在鉴赏判断下进行,它既不以“美”为参照,也不以“丑”为参照。但它讲求“舒适”,直接取悦于感官,而这种美好的感觉以反射传导,也就是以评判为前提。
就此理解粉丝鉴赏主播的过程,如果只是为屏幕上展现出的“美”进行打赏刷礼物,那么完全符合纯粹性的互动。但是正因为粉丝鉴赏主播的过程已经延伸到屏幕外,那么使得纯粹性的互动就此中断,而变为非纯粹性的互动。
当然这里强调的“延伸到屏幕外”,并非是字面意思,主要就非分之想而言。也就是只要粉丝鉴赏主播是以屏幕上展现出的“美”为基底,并且还尽可能地回避非分之想,那么就算是主播走出屏幕跟粉丝见面(公开见面),也是可以的。所以对于“豫北女保安”来讲,人们之所以会将矛头指向她,主要在于“她不该私下见粉丝”。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