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十五年的申军良在找到儿子申聪后,转型做电商将近一年,当前也在为“双十一”带货做准备。不过在被记者问到“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带货的事情上)”时,申军良讲出自己的担心:其一、担心自己还没有学好电商运营的知识;其二、担心网友为支持自己购买本不需要的商品。
有必要说明的是,申军良的店铺销量在同行中是排在前面的。在这个问题上,申军良应该也很清楚,这不只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店铺销量更多应该是基于“他的寻子人设”而来的。基于此去理解申军良“其二”中的担心,大概也就更为容易。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申军良没有被寻子的苦涩压垮,并且依然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打拼生活,这已经很不容易。所以申军良就算借助“他的寻子人设”带货也是能被理解的,起码在前期的经营上,他还是很依赖支持性的消费行为。
毕竟对于申军良的公共印象来讲,暂且还是那个“为寻子拼尽全力的父亲”,如此之下,如果货都差不多,人们自然就更倾向选择申军良的货。说到底,在这个操作上网友只不过是简单的选择而已,而得到的结果却是:货买到,义送到。
只是这种松散的支持性消费行为也只仅限于前期,而申军良要想持续把店铺经营好,最核心的还是要选品靠谱。所以就申军良所直言的“其一”、“其二”,看似带有谦虚和低调,其实他也很清楚其中的“险恶”,因为但凡出现问题很可能被网友们反噬。
在一定程度上,“施舍的最贵”放在支持性的消费行为上也是适用的。就比如经营前期,就算申军良在带货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网友们也会基于“为寻子拼尽全力的父亲”这个前提选择理解;但要是进入经营后期,当人们普遍认为申军良已经走出经济困境时,甚至收入可观时,哪怕申军良在带货过程中出现很小的问题,也会被揪住不放。在类似的事情上,这也是有过先例的,所以申军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的谦虚和低调,也确实是必要的。
要承认公共层面的同情和帮扶总是自带道德感和俯视感。道德感主要指被同情和被帮扶的对象必须维持住高水平的道德,要不然支持的有多强烈,反噬的就有多生猛。而俯视感主要指被同情和被帮扶的对象不能短时期内摆脱困境,放在申军良身上就是,他只有保持住“为寻子拼尽全力的父亲”的印象才行,否则支持性的消费行为就会终止,甚至出现反向的要求。
就比如申军良持续带货几年后,不仅摆脱经济上的困难,还获得可观的财富时,那么曾经支持过他的网友们,有一部分很可能就会陷入“酸葡萄心理”,以至于会变着法的找他的问题。循此而言,在面对支持性的消费行为时,确实该有所警惕。
不得不承认,在支持性的消费行为上存在很矛盾的一面,人们一边希望自己的消费行为可以帮助申军良走出困境,一边又希望他不要富过自己或富的太快。因为真到了“寻子申军良”变成“富贵申军良”时,不见得那些曾经支持他的人提起他时还能做到心平气和。
另外就“支持性的消费行为”而言,支持不可怕,别盲目支持就行。拿申军良所担心的“网友为支持自己购买本不需要的商品”来讲,他应该主要担心那些狂热的支持者。因为对于申军良这种自带舆论热度的人,不管是不是因为他产生的问题,只要事情跟他相关,就很难摆脱追问。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太多狂热的支持者大搞特搞“支持性的消费行为”,申军良很容易被卷入舆论风暴,并且也容易被同行借机打击。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真心支持申军良,按照需求购买就行,否则就是捣乱和添乱。
事实上我们也清楚,那些狂热的支持者大搞特搞“支持性的消费行为”,更多是为通过“晒单”来凸显自己的“善意”,可是这样的“善意”是真正的善意吗?这着实也是值得玩味。坦率地讲,我们并不排斥“双赢”的支持行为,但是最好不要打破最基本的善意初衷。
说到底,在公共帮扶互动中,比起肆意的支持,有节制的支持更值得提倡。因为当我们对非亲非故之人的支持和帮扶不带有回报性的期待时,不带有监督性的审视时,不带有瞧不起的眼光时,所谓的善意才可能是道德的。
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但是这更强调自我层面的建构,但凡个体要是走向互动层面,就必须要考量对方的感受及反应,要不然很可能会走向初衷的反面。
所以面对申军良们,即便朴素的善意总是驱使我们要去支持他(她)们,但是回到善意本身,只有理性框架下的感性善意,才可能真正抵达申军良们,要不然大搞特搞“支持性的消费行为”,无异于是将申军良们推向“火坑”。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