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下车冲向虎群:就算他是精神性失控,为何也会让人心生愤懑?
(2021-10-24 20:14:46)北京野生动物园“游客下车冲向虎群”的事情触发舆论关注。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在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游览区,一名男游客(56岁)下车冲向虎群;依照园方的说法,当时涉事的男游客对工作人员的劝阻没有任何理睬,反而加快脚步跑过防护坡后,跳入展区隔离沟。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虎群最终被工作人员驱离,涉事男游客被工作人员制服并带离。
有必要强调的是:园方在声明中对涉事男游客的处置措辞用的并不是“解围和营救”,而是“制服并带离”,虽然这还并不能完全证实男游客当时的精神状态到底是否正常,但是当警方在通报中将涉事男游客定性为“违反游园规定,自行下车擅闯白虎展区,严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时,就说明他应该是有行动知觉的(涉事男游客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就此而言,舆论层面有不少人在早前先入为主认为,“涉事男游客可能是精神性失控”或许也将难以站住脚。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完全否认涉事男游客有精神问题的可能性,而是就行为后果的承担而言,如果涉事男游客因精神问题无法承担,那么他的监护人也是要承担的。
因为严格来讲,发生这样的事情,无论涉事男游客是不是有精神问题,该追究的责任都是要追究的。简而言之,如果涉事男游客不存在精神问题,那么事情的性质自然就是恶劣的,这个无论是在法理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都是不会放过他的;如果涉事男游客存在既定的精神问题,那么事情的性质还有待商榷,但是也还会让人心生愤懑(更多责任将指向涉事男游客的监护人)。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涉事男游客“平安无事”确实是万幸的,但是舆论层面的风评却更多指向戏谑和愤懑。就比如“你吃饱了撑着,可老虎还饿着呢”的揶揄式追问。在一定程度上,想必人们肯定不会真的关心老虎的肚子,但是却能感受到很重的嘲弄涉事男游客的气息。
不夸张地讲,在“游客下车冲向虎群”叙事的前提下,就算涉事男游客真的被咬伤或咬死,可能舆论层面的同情也依然不会太多,而更多的声音可能是“他咎由自取”。说到底在舆论层面话是非,永远是“一错皆错”。
坦率地讲,就园方的声明及警方的通报来看,的确可认为涉事男游客是“自寻死路,以身饲虎”。不过就算是要大批特批他,也还是要搞清楚他的行为动机,无论是主动性的行为,还是病理性驱动的结果。
毫无疑问,如果是主动性的行为,那么就算再怎么强调“自身的不幸”(心情不好、遇到困难、压力太大等等),站在公共秩序的立场上,涉事男游客也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不管怎样,也要掰扯清楚事实,基于事实再去批判他。
至于病理性驱动的结果,那么就要问责涉事男游客的监护人。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也有可同情的一面,但是追根究底的讲,这只是基于病理性的同情,而对于不能尽到监护责任的事实,依然需要大批特批。
另外不可回避的是,在符号化思维的推动下,人们的同情心确实会减弱。虽然北京野生动物园里并不是经常发生“自寻死路,以身饲虎”的事情,但是放眼四海,当生命的挫伤和凋零被收缩成符号数据时,就好像生命本身也被轻质化。
尤其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围观生死,总有种看起来近在眼前的感觉,并且多数情况下更关注表面叙事和道德叙事,这使得事件延展总是一波三折。就比如“游客下车冲向虎群”的事情来讲,人们会主要集中在结果事实上进行追问,而对于背后的原因却并不太在意。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要去同情涉事男游客或去理解他的家属,而是我们需要全面打开事件本身,再去给出既定的评判。到那个时候,该批判的绝不心软,该严惩的绝不手软。只有如此才可能把这样“不正常的事情”推到教训的高度。
与此同时,人类想办法把老虎圈养起来供自己观赏,但是真要是人虎直面时,人又显得微不足道。于此对于“游客下车冲向虎群”来讲,它不仅是典型的公共事件,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隐喻。
事实上,“自寻死路,以身饲虎”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多次,这么一来,大概也就成全了“这种事情以后还会发生”的感叹。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愤懑严苛,大概除却想让类似的事情少发生,也在于就是想发泄情绪本身。
不得不承认,事情的只归事中人,情绪的只归舆论人,到头来也只是各说各话而已。说到底,道德圈的扩大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歌可泣的进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过愤懑不已或以泪洗面的生活。就此而言,节制同情和克制愤懑同等重要。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