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人们将矛头直指车技”,为何算想当然?

(2021-10-06 23:48:41)

“父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事件”(发生在浙江)的来龙去脉虽然还并没有被彻底掰扯清楚,但舆论层面的议题却已经提前设定好。最显著是“压死自己的孩子和压死别人的孩子无差别(都要追责)”,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于此更像是强调而非讨论。不过有人拿肇事者的车技说事儿,似乎看起来还有点眉目,可也更趋向想当然。


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较少的有效信息中只有“父亲倒车压死2岁的儿子”是明确的,至于是因为父亲的车技问题,还是因为孩子乱跑的问题,媒体层面并没有给出更多的事实陈述。不得不承认,当舆论层面的围观者更关注“结论”时,舆论的模型就是“结论推出想象,想象发酵情绪”。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父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最需要搞清楚的不是车技问题,而是父亲在倒车的时候,车外除却孩子还有没有另外的照看人,因为“有或没有”确实关系到最终的责任认定以及事故定性。


就“车外另有人照看的情况”而言,因车外另有人照看孩子,那么一般来讲,车里的司机应该只关注如何倒车以及车前车后的情况,至于盲区的情况,应该不会特别关注。当然严格来讲,车里的司机连盲区也要关注。


而对于“车外无人照看的情况”,那么就说明车里的父亲就是孩子在现场的照看者,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父亲以为孩子会老实地呆在原地,那么就属于将自己的倒车行为置于“不确定性”之下。毕竟对于车外的孩子来讲,但凡瞬间起兴乱跑,车里的父亲也是没招儿。


当然还有一种极低的可能性是,肇事者操作失误或车子失控,但无论哪一种可能,将矛头直指车技问题都是不够公允的。因为倒车能压死孩子,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没有妥善处理好孩子的照看问题。所以归根结底地讲,事故只是悲剧的结果性呈现,而就照看的处置不当才是主要原因。


然而很讽刺的一点是,在讨论“父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的事情时,有人强调“如果是母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舆论会借此狂喷“女司机”,并且以此得出车技高低不分男女,同时控诉男性不该一天到晚挖苦“女司机”。


不难看出以上的论述已经脱离事件本身,但却也进入偏狭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车技高低确实不分男女,但是回到群体特征上,男性的车技普遍高于女性的车技确实也是事实。据此而言,无论是挖苦“女司机”,还是为“女司机”正名,其实都是偏狭的。


说到底当我们谈论“女司机”时,即便是以“车技低能”涉入,但是更多的指向却是对“女性低能”的强化。这种情况下,“性别对话”就进入互相揭短、互相挖苦、互相谩骂的境地,并且这种相持不下的“性别对话”会辐散到任何负性事件中。


另外在看待类似“父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的事情时,除却要追问“为何会发生”,也要追问“为何这不可避免”。诚然追问“为何会发生”是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是黑格尔也告诉我们:“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这看起来有些前后矛盾,但却隐藏着舆论审视的轻与重。对于“为何会发生”来讲,确实是该追问的,因为只有不断的追问,才有可能从概率层面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但要是打着绝对根除的态度,反倒就有些拧巴的意味。


因为站在整体现实的层面上,追问“为何不可避免”反倒容易让我们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悲悯那些悲剧中的犯错者。当然有人会觉得,都犯错了还悲悯他(她)们干啥,直接甩一波“活该”过去岂不更好。只是如果没有悲悯,又何来对受害者的感同身受呢?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承认,即便社交媒体时刻都在展出负性事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所谓的负性事件在“近处”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于此在审视的过程中就不要过分的情绪化,起码不要代入感太强。


以“父亲倒车压死2岁儿子”的事情来讲,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肇事的父亲应该都已深陷痛苦之中。甚至要是处理的不当,人亡家破也是可预料的结局。因此在这种悲剧氛围极浓的情况下,如果人们还不能冷静地审视,只是一股脑儿的“喊打喊杀”,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说到底比起所谓的道德审判,事实引发的悲剧后果才最需要被看见并抚慰。当然这里要搞清楚,并不是强调抚慰就不去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而是我们需要在善后事宜上寻求最小伤害的弥合方式。毕竟涉及“自伤的事件”,终归无法回避伦理性的痛苦。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