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岁女生:带着盲人奶奶读大学,到底该如何看待这般维艰的反哺?

(2021-09-27 23:35:36)

江苏淮安“18岁女生(新生)带着盲人奶奶读大学”的事情受到舆论关注。公域的叙事是:女生严慧将自己的困难写成信(大概是“困难求助申请信”),最终得到校方的支持:她和奶奶被安排单间宿舍(配套设施齐备)。要知道仅以简述来看,大概也只有“奶奶是盲人”跟“困难”能形成顺推关系。


只是当严慧面对媒体镜头讲出自己的身世时,总让人觉得“维艰的反哺”充满爱,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肝癌病逝,从小到大她跟奶奶相依为命。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严慧实属不幸的人。


然而透过严慧接受采访的语词,总让人觉得她透着无限的乐观。之所以这么说,就在于严慧并不把自己的不幸看成绝对的不幸,而是较为平实的认为那些过往属于“特别的经历”。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严慧并不是那种为迎合公域叙事刻意歌颂不幸的人,而是在承认不幸的态度中生出积极的能量。


要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讲,就连承认不幸和接受不幸的勇气都没有,何况是以积极的行动去迎接可期的未来。当然严慧因为接受到校方的救助,所以出现较为结构性的表达也是在所难免,就比如“我也会好好学习,在以后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这句话,可能等她真正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能独自把奶奶照顾的很好,就是不辜负救助意义上的期待。


在一定程度上,严慧对不幸的理解跟克尔凯郭尔对不幸的认识很趋同。克尔凯郭尔认为,从世俗意义上讲,从不幸到绝望表面上是针对某事:丧偶(父母等等)、理想落空等等,可事实上这些都是表象而已。因为绝望从来都是针对自己的,最为显著的是“我不想做现在的自己”。


平心而论,严慧肯定也有问天问地的时刻(为何我这么不幸?),但是当她在维艰中逐步成长起来时,或许更能理解“维艰的反哺”意味着什么。据此我们大概可以提炼这样一句话:不幸能搞垮一个人,让他(她)变得铁石心肠,但同时也能激起他(她)的精神动力。以此来注解严慧同学可谓再恰当不过。


当然如此论断严慧,也并非说她一定就“坚不可摧”,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在未来依然会有绝望时刻,但是对于“带着盲人奶奶读大学”的行为来讲,她终归是勇敢的,担当的,有情的(按照严慧的说法,之前的求学之路上也带着奶奶)。


不得不承认要想成为真诚的人,就得拥有承受悲伤全部重量的能力。在这个论断前提中,严慧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世是一回事儿,我们如何看待严慧的身世又是另一回事儿。甚至我们可以想到严慧的父亲病逝时,她是如何的难过。


至于母亲的出走,就算也会对严慧造成很大的阴影,可那也只是回溯性的触动,跟所谓打击和伤害已经很难勾连起来。说到底对于严慧来讲,比起对不幸的追溯,更重要的是对已所拥有的坚守:如何让已成盲人的奶奶更好地活下去。


另外无论是奶奶对严慧的爱,还是严慧对奶奶的爱,应该更多的是责任之爱,并且底色都是维艰的。如果说奶奶把严慧抚养大算是拼尽全力,那么严慧一边读大学,一边照顾奶奶也是要拼尽全力的。


在这个事情上校方的救助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严慧的心态也是不可忽视的。老实说年纪轻轻就承担起养老的重任,这对于还没有足够承担力的严慧而言,终归是维艰的,尤其放到世俗秩序下,会越来越难。


很多时候公域的叙事会刻意回避苦的那面,以为救助是万能的。可事实上就算救助再多,回到维艰的根本层面上终归还需自己去挨。据此而言,严慧的乐观更像是维艰的稀释剂,虽然不可解决根本性问题,但却可以成为积极行动的有效暗示。


与此同时就校方的救助来讲,即便存在结构性的趋向,可既然已经落实到严慧和她奶奶身上,便可以称之为“温暖的救助”。要知道这样的行为对于校方来讲只是提供资源及费用,但是对于严慧和奶奶却算解决掉“生活的大难题”。


因为追根究底的讲,奶奶就是严慧的家,所以奶奶如果不能很好的生活,那么意味着严慧就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基于此再去看待严慧所强调的“我也会好好学习,在以后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这句话,大概也算是给校方一个基本保证。


因为校方给严慧提供如此的救助,她要是态度上没个立场,自然校方也是“很没面子”(这里的面子不是道德面子,更强调救助层面所触发的良性循环意义上的面子)。毕竟就当前来讲,救助的资源总还是稀缺的,它总是要留给那些更努力的人。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