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某职业学院“女学生干部查寝”事件(视频)触发舆论关注。严格来讲女学生干部的“查寝流程”应该没超出学校的规定,但是就几位女学生干部的“查寝姿势”却很不得体,舆论上给出八字定性:“嚣张跋扈、气焰十足”。对此校方虽然已经表态会进行核查,然而当事女学生干部(其中一位)在回应时却认为是“家门不幸”。
按照女学生干部(其中一位)的说法“查寝是惯例”,并且直言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言外之意她们所声称的“除了我们六个,谁管你们都不好使”算“老传统”,据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她会认为录视频的同学“有心眼”。
因为在女学生干部(其中一位)的认识里,她所接受的“规矩”就是那样的,以至于她认为那就是“规矩”。平心而论类似的问题在不少高校中也存在,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说到底我们可以想象“穿着黑色西装的女学生干部颐指气使的走进寝室”是个什么状态,以至于我们很容易进入幻念追问:她们到底是学校管理的“小帮手”,还是飞扬跋扈的“包租婆”?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就要掰扯一下学生们加入“学生会”的初衷。基本的公论是:在服务同学们的同时,可以“锻炼一下”;实际的情况是:不少学生会干部把“服务同学”变成“管着同学”,并且把追求“级别”、谋求“上位”、获得“好处”、增加“光环”、展示“威风”看成主要目标。
对于这些看起来“虚荣的追求”,放在校园里其实也是有实际回馈的。常见的“评优和经历”可为走出校园积攒资历(很多企业看重这个),当然在校内生活也可成为“求偶”的话语权,总之在被称为“小型社会”的校园里行走,学生会干部们在现有语境里确实“高人一等”。
从这个层面出发再去看待女学生干部(其中一位)的回应,就会理解她为何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错在哪里?因为对于她来讲信奉的是“实际的情况”,而非是“基本的公论”,以至于她讲到录视频的同学“有心眼”和“家门不幸”时还略带委屈。
坦率地讲,“女学生干部查寝”事件之所以会触发舆论围猎,就在于它投射出很重的“官本位”氛围。而这对于当前的舆论审视来讲可谓“见不惯”。虽然在现实语境中这种现象仍然横行,但是只要“被逮个正着”就要付出代价。
当然这种“被逮个正着”只有全面进入公域时才有可能走向修正,因为在小范围内的“被逮个正着”,最后被处理的很可能是“拍视频的人”。就以“女学生干部查寝”事件来讲,到现在女学生干部(其中一位)都没觉得自己有问题,就足以说明她们认为“拍视频的人”才是“罪魁祸首”。
就此而言作为校方在事件后续的处理上,就要做好对“拍摄的人”及“发布的人”的保护措施,起码不能把事件的坏影响归于她们。并且即便核实到她们是谁,也要做好相关信息的保护,避免她们受到不确定性的报复。
另外女学生干部(其中一位)之所以还没有认识到错在哪里,就在于她对于她们的行为始终“蒙在鼓里”:其一、她们的社会经验确实不多,所有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学生会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老传统”上,就是停留在前辈的言说上;其二、别人那样做因为没被拍到所以没事,而我们那样做被拍到出事,所以我们冤枉。
就“其一”来讲,这是绝大多数学生初入大学时的认知状态,以至于在具体的行事过程中基本没有“自我判断”。当然有人会强调,当个学生会干部要啥“自我判断”,只要按照学校的要求不就完事。
而“其二”的问题也就是“其一”中的后果,就因为学生没有“自我判断”,就导致“是非判断”会进入“非常识序列”,也就是看别人怎么做,而非是那样做该不该。以至于回到“别人都那样,我不那样不行”的语境里,好像确实有些冤枉,但真的冤枉吗?
与此同时,就“干部查寝”这种操作到底有没有必要存在,其实作为学校来讲也应该真实的评估一下。普遍来讲“学生会干部查寝”都是针对“大一新生”,校方目的是想让“大一新生”懂规矩。但是从实际效果和具体反响来讲,可能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让学生会干部动起来,至于能不能起到管理作用,真还是要“打个问号”。
就比如“女学生干部查寝”事件中,女学生干部们提到的寝室注意事项,直接作用就是体现她们在查寝室,而当她们走出寝室后,可能寝室的同学“该干啥就干啥”,顺带可能还会说几句风凉话,比如“她们可真能装”。
也正是因为“她们可真能装”这种叙事的推动,使得“有心眼”的同学确实有必要录下来。因为这不仅是揭开一方尴尬的行为,而是揭盖“老传统”的行为,起码这让很多“自以为是”的学生干部知道“真能装”是不对的,甚至就算不承认不对,也知道“被逮个正着”问题很严重。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