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结束”、“开心满足”、“感谢支持”、“继续努力”,这是全红婵告别奥运之旅的核心表达。只是在这番朴素的承接释出前,全红婵的老家迈合村已被“冠军效应”彻底淹没,而作为她的家人自然会“无处藏身”。
要知道,“一跳成名”自然会触发媒体的关注,所以就“全红婵和迈合村的故事”,“全家人的故事”,“全红婵成长的故事”就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其中既有主流媒体非虚构视角的呈现,也有网红们架起镜头直接的捕捉。
与此同时,“送温暖”的“好心人”(热心企业)也开始行动。“赠房子”、“送商铺”、“给现金”的噱头不断的传出,不过也都被全红婵的父亲拒绝掉,并强调“不会消费女儿荣誉”,不过对于“送温暖”的“好心人”(热心企业)还是给予感谢回应。
而在谈到女儿比赛之外的生活时,全红婵的父亲直言“希望女儿读书上大学”。到此为止,“孩子全红婵”才再次回到“全家人”的语境当中。我们都很清楚,谈“举国荣光”,“全村希望”,“家中骄傲”更多是集体叙事。可对于只有14岁的全红婵来讲,她更需要继续成长,无论是生涯层面,还是个人方面。
就如跳水“女皇”高敏所言:“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待全红婵的成功。毕竟她只有14岁,还不能完全理解奥运会对运动员一生有多重要就获得奥运会冠军。这么多的荣誉她能不能完全消化不说,她最大的困难就是,她还很小,还没发育,她马上就要长身体,要开始长身高、长体重。在这个阶段,对于女运动员来说特别艰难。”
这还不算完,高敏还提到“练技术窗口期”和“练力量窗口期”的问题。并且不忘在最后强调大家看待“竞技体育”成绩的态度,希望大家在全红婵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雪中送炭”。其中既有前辈对后辈的理解,也有过来人对新生代的嘱咐。
不过有必要提调的是,在关注“冠军全红婵”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孩子全红婵”。在这个问题上,跳水“女皇”高敏最后也谈到:如果我们能在巴黎奥运赛场再次见到她的身影,请用“强者”代替“天才”称呼她。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出道即巅峰”总是无法回避幸运的说辞。或许全红婵的高光时刻就定格在这届奥运会上,或许这样的高光时刻还会延续上演,但无论是怎样的图景,在竞技体育中都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讲,成败总是并行的。
说到底,就14岁的全红婵来讲,她确实需要冠军加身。在某种程度上,一跳是“成名”,也是“改命”。但对于“改命”后的人生来讲,或许只有当她真正迎来生涯的颓势时,才更能明白生涯之于人生的意义。
另外全红婵的父亲说:“希望女儿读书上大学”。之所以要把这样的期许拿出来谈论,就在于全红婵终究要卸下生涯光环回归个人生活:“她需要认识社会,更需要认识自己”。这种情况下,读书上大学自然是更为融通的路径。
就事论事的讲,14岁的全红婵既然全身心投入运动生涯,就意味着她在读书层面肯定是落下的。这种情况下,全红婵要想在生涯结束后更好的回归生活,那么必要的学习自然是不能少的,并且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范式。
一方面像全红婵这类运动员,职业生涯结束时年龄也不大,所以不妨碍继续念书深造;另一方面在特别领域有杰出贡献或影响的人,想要进行念书深造,是会受到较多支持的(尤其能将生涯素养和念书深造结合起来的情况)。
与此同时,对于“冠军全红婵”来讲,即便“天才论”,“勤奋论”都可成为她的标签,但对于“孩子全红婵”而言,她更需要经历生活本身。就如项飙所言:“我们的人生过程都是被各种社会力量推进或裹挟着过来的,包括偶然的力量”。
不得不说“冠军全红婵”终究会成为历史名单上的名字,而“孩子全红婵”却需要继续成长。并且“冠军全红婵”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只有她的家人会永远记着,并时常提起,而对于“冠军效应”中的那些关注力量,或许此刻已在逐步衰减。
要承认真实的人生不仅会挤走豪气,也会消磨荣光。全红婵所言的“开心满足”、“继续努力”或许还是出于孩子天真的本能在表达,虽然她也曾提及“赚钱为母亲治病”,但是透过她父亲的叙事,总让人觉得父母总是为孩子负重前行,但在“冠军效应”下,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