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女子,花2万块钱在美容院做割双眼皮手术后,不仅没有变美,反而“被老公嫌弃闹离婚”。实际上这般插曲只是维权控诉的延伸,并非是报道的核心内容。但从舆论涉入的口风来看,却基本上跟涉事美容院没什么太大关系。
严格来讲,对应的报道属于控诉性质的存在,也就是当事女子希望通过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得维权不那么艰涩。可现在的问题是,当她祭出“老公嫌丑,要闹离婚”的言辞后,她非但没有夯实自己的“受害底色”,反而和丈夫成为被嘲骂的对象。
人们嘲骂她是因为,对比她手术前后的样子,确实术后变丑(世俗审美层面)。而嘲骂她的丈夫是因为,老婆被割丑就要闹离婚,婚姻确实有些塑料。只是有必要说明的是,当事女子所表达的“老公嫌丑,要闹离婚”,到底是为博取同情而夸大的说法,还是真实处境的表达,报道中并没有明确。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舆论的议程自然就很难绝对地跟事件本身关联起来,以至于舆论在讨论美容,女子及她丈夫的过程中,只能借助标签进行评判。比如因为“割双眼皮失败”,就会对美容行业进行彻底否定;比如因为当事女子“割双眼皮失败变丑”,就会嘲骂她“再让你臭美,活该”;再比如丈夫因为“老婆割双眼皮失败变丑闹离婚”,就会嘲骂他“塑料婚姻,不是真爱”。
只是事实的真相却绝非如此简单。就比如我们试图通过粮食产量比较两块土壤的肥力时,我们首先可能要搞清楚这两块地是否位于不同地域,还要明确它们是否被耕种过、施过肥,是否曾被过度开发,以及是否被抛荒。
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下再看“女子割双眼皮失败老公闹离婚”的事情,那么“塑料婚姻”的说法可能就有些轻率。所以回到当事女子的控诉层面,还是要聚焦到手术失败的问题上,而非是借着标签浑水急于促成按闹分配。
实际上就该不该美容的问题争论已经很久,但多半也只是抬杠探讨,没什么实际意义。老实说评论事情如果陷入结果论,那么本身就是偏狭的审视,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基本上很难对现实有什么好影响。
只可惜,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美容使一个人变得更好看(世俗意义上的好看),好像美容就会被认为是好的;反之,如果美容之后变丑,美容就会被打上负面的标签。并且这里面还存在美容行业内部的偏差,也就是正规美容机构和非正规美容机构。
一般来讲,正规美容机构风险上会小一些,但是费用上就会偏高一些。然而对于不少人来讲,考虑到经济问题,就会铤而走险误入非正规美容机构的虎口,但凡遭遇手术失败,轻者毁容,重者要命。
另外,一个人该不该美容,这是个选择问题,并不是道德问题。但在我们的观念中,总认为花钱美容带有臭美的成分,以至于美容失败后,非但不会得到同情,反而会遭遇更猛烈的道德围猎。
因为在世俗的美容认知中,人们总觉得美容必定要趋向于世俗审美,要不然就会被打上失败的标签,顺接着就是围攻性的嘲骂。而对当事者受害身份的关照基本上是选择性忽视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美容受害者的控诉多半是自取其辱。
当然这也并非说对维权没作用,而是建立在维权的基础上,美容受害者还是要承受无辜的道德风险。不过随着美容的日常化,类似这样的情形想必会越来越减弱,直至把美容手术和治疗手术等同起来,到那个时候,手术失败走程序就行,而非是面对媒体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不过最为吊诡的是,在当事女子祭出“老公嫌丑,要闹离婚”的言辞后,舆论上竟然会出现“祝福赶紧离”的口号。要知道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大言不惭地劝陌路人离婚,这何止是缺德,简直是残忍。
照我看来,比起相信她“老公嫌丑,要闹离婚”的控诉,更愿意相信她祭出“老公嫌丑,要闹离婚”言辞是出于维权的道德性反击。尤其作为市井生活的报道,媒体比起对事实的追逐,可能更热衷捕捉当事人的情绪表达。
因此出现“女子割双眼皮失败老公闹离婚”的报道,更像是被构建起来的冲突图景,而回到具体的是非上,其实最终还是需要走程序才能解决好。就如涉事美容机构工作人员的回应:“你得给我个依据,我们找医调委或是专家评判我们赔多少”。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