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境艰苦男孩被重点中学录取后:“喜极而泣”,这到底是啥情绪?

(2021-05-28 13:45:03)

一段“男孩听到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后喜极而泣的视频”触发舆论关注。按照男孩老师的说法,他在上二年级时妈妈因为意外去世,之后爸爸也在车祸中受重伤,这使得男孩在上学之外还必须要照顾妹妹。虽然仅就这些简述性的描摹,并不能彻底打开男孩的生活,但是视频中传达出的情绪却还是让人感到“心疼又暖心”。


有必要强调的是,报道在具体标注男孩的处境时,措辞上并没有使用“家境贫寒”,而使用的是更为无差别的“家境艰苦”。这一点上,既有看见悲苦的眼光,也有承认悲苦的审视。因为但凡要是走向“炫苦逻辑”,就意味着将人性的情绪彻底结构化。


不难想见,在“母亲早逝,父亲重伤”的大背景下,男孩的处境肯定很艰苦。甚至参照那些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他脱引而出考入重点中学的事实更是鼓舞人心。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寒门出贵子”被奉为规训,但是更多的情势是指向环境所迫的奋起,而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努力。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少年时期的孩子是分不清楚“情势所迫”和“真正努力”的不同。并且很多时候,“情势所迫”本不是自身的觉知,而是周围环境给予的渲染,就比如“你的家境不好,一定要好好努力读书,要不然就如何如何”,这似乎已经成为改变命运的原初逻辑。


即便在未来的绝对竞争中,现在的努力不一定可以兑现,但是做好现在的自己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坦率地讲,这种带有使命感的积极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当然被谈论得最多,可“坏处”往往是个人走向独立生活后,才能有所显现。


想来也是很感叹,那些自称凭借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往往会在非线性的处境中易折。所以就“男孩听到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后喜极而泣的视频”而言,更希望在阐释的维度上把它当成生活对男孩阶段性努力的褒奖,而非理解成绝对的“寒门出贵子”,过度去渲染艰苦的积极意义。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被“男孩听到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后喜极而泣的视频”触动,也可能并不是“男孩的真实处境”的推动,而是在具体的围观潜意识里就有这样一套反应机制存在。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概念及概念背后的幻象存在。


一则关于事件的报道,是事件的认知者和事件本身相糅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人总会对信息做出一些过滤和改造。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以及我们在观察时有哪些习惯。


面对一个陌生的场景,我们往往会像初生婴儿第一次睁开双眼看世界,眼前是一团巨大的,繁盛的,喧闹的混乱。而面对熟悉的场景,就会在刻板印象的图景里打转,就以“男孩听到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后喜极而泣的视频”来看,很多人已经不约而同的陷入“寒门出贵子”或“炫苦逻辑”。


可问题在于男孩的“喜极而泣”中,是应该包含不同的情绪:其一,有他自己对努力的理解及愿望达成的感怀;其二,更多的存在应该还是对自身处境的弥合性反应,也就是使命感希望他达成那样的成绩。


就“其一”来讲,这应该是植根于人性中的朴素逻辑,只不过有的人表现的强势,有的人表现的弱势。甚至我们可以指责一个人念书不行,但是却不能说人家干别的事儿也不行。说到底,上进和擅长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于将其定向于特定的行为上。


而“其二”的问题,这其实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概就是想强调“情势所迫”的积极作用。可事实上“情势所迫”的消极作用更为普遍,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提及或面对。


所以就“男孩听到自己被重点中学录取后喜极而泣的视频”的触动而言,可能除却加固“规训”的作用,对于被触动者再无更大的意义。不得不承认在触动和被触动之间,永远存在隔膜和局促。


当然就视频的拍摄初衷来讲,可能老师只是想记录一下学生们的反应,不过却出乎意料地抓到“家境艰苦”、“学习努力”的那个学生,并且情绪释出也是恰当好处,与现实生活所投射出的印象正好形成共振。


这种情况下,男孩的“喜极而泣”自然就不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应,而是会借着舆论生出无限的“正能量”。所以,当你看到“评论区”有人高喊“加油”或“你是最棒的”也是正常的,即便他(她)们根本不知道男孩的名字。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