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拟题为“河南拦车乞讨老人是银行VIP”的视频触发媒体舆论关注,可据多段视频显示,当事老人常拄双拐在路上拦车乞讨,身上还写着凄惨的家庭背景。不过随着警方的介入,老人拥有4间房,存款20余万的家底也被彻底揭穿,最终乞讨老人因涉嫌诈骗被行政拘留。
要知道,“假乞丐”可谓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但多数时候却难以获得广泛关注。普遍来讲,人们总觉得“零碎的施舍”就算遇上“假乞丐”也折损不大,以至于就算有人常讲述“假乞丐”的套路,还是有人会伸出施舍的手,以至于“同情心”被欺诈者当作“致富经”。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家中既然有4间房,还有存款20万,这肯定是不符合乞讨正当性的。因为就陌生人的同情心来讲,算是慈悲触发的善,它的核心触动是期待乞讨者能早日脱离贫苦,过上正常的日子。只可惜,当乞讨来的太容易时,有些人的“贫苦心”就变成无底线的“贪欲心”。
在一定程度上,“假乞丐”的形成不外乎有两种情况:其一,因生活遭遇动荡致贫后,被迫进行乞讨生活,可随着乞讨的不劳而获,有些人就开始打悲情牌将乞讨进行到底;其二,职业的乞讨团伙通过控制老弱病残,进行职业化的乞讨行动。
就“其一”来讲,多半是中老年流浪者的主场,他(她)们看起来很悲苦,无论是面相的沧桑,还是衣着的脏烂,以至于但凡有恻隐之心的人,基本上都会慷慨解囊。尤其在大都市里,谁也不认识谁,这就更加让假乞丐有可施展的余地。
而“其二”的问题在于,我们会看到乞讨者确实很可怜,他(她)们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面目全非,总之仅凭悲苦的形貌就足以撬开路人的钱包。只可惜,当他(她)们只是丐帮的工具时,路人施予的越多,反而是在加速他(她)们命运的悲苦,并且会没有尽头。
事实上就“乞讨老人是银行VIP”,并且还拥有20万的存款,这是很讽刺的事儿。可之所以这种事儿会长期存在,就在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经成为个体原子化的基本共识,甚至在警方没有介入之前,只能成为反差性的段子被流传,而非是就地揭穿,以儆效尤。
而对于被欺骗的施舍者来讲,即便看清楚这样的事实,貌似也只能感慨“套路太多”,而回到“维权”和“打击”的范畴上,依然是无的放矢,就好像被骗也只能是忍着,就好像善意从来就不值钱似的,这着实让人感到些许无奈。
我们都清楚,自救是个体的一项基本权利,可当自救变成行骗的外衣时,所谓自救更像是在戳断人性善良中的脊柱。虽然,具体通报中并没有指明老人的20万存款是不是乞讨得来的,但是数目可观的存款总让人觉得他不值得被原谅。
另外“假乞丐”的存在不只是伤害施舍者的心,更大的伤害在于他(她)们会折损寻常的善,让本应该被施舍的人彻底陷入无助之中。所以不管是道德层面的坚决打击,还是法理层面的结构性铲除,都算是他(她)们罪有应得的结果。
坦率地讲,就算“假乞丐的套路”已经越来越经不起推敲,但是对于一些社会小白来讲总还是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以至于假乞丐们骗完一茬又一茬,假乞丐的存在就像是年轻人历炼人性认知的入门题,被迫开始思考人性善恶,开始推敲自我之于社会的位置。
甚至,我们会发现,即便有人早已知道乞讨老人是在欺骗路人,也只会保证自己不被骗到,并且对于这样的存在抱以无奈的笑,就如拍到乞讨老人在银行VIP窗口存款的人,他最终也只是笑称:“上午碰到乞讨老人我给了他2块,下午在银行又碰到老人,他存了5000块,我存了1000块”。
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同情抵达,往往都是施舍者的“自我抵达”,而回到真正的施舍互动中,能实打实的构成响应,却也是比较困难的。说到底,不怕被骗的善意其实就是在实践“宁可被骗千次,也不放过一个真乞丐”。
只是如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写道:“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待“贩卖尊严的假乞丐们”似乎也就不再觉得不可理解。只是,当一个人的存在不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而存在时,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于真正的施予一定是帮扶性质的,而非是看起来需要帮扶。这其中包括确实无法自理的人,也包括暂时无法走出困境的人,并且对于被帮扶的人一定要有绝对的自觉存在,要不然混在慈悲的氛围中,很容易成为害群之马。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