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弑母案庭审环节虽然结束,但有关他作案的动机以及作案前后的心理异化过程,却依然是媒体舆论较为关注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就吴谢宇弑母案的悲剧因果中,“原生家庭之恶”基本上是被坐实的,但这里强调的“原生家庭之恶”并非指吴谢宇和父母的关系不好,而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对所谓的爱有“误解”。
要知道,在这次庭审环节结束后,对应的案情增量信息依然并不多,不过案情信息释放却终于形成闭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吴父”的病逝是吴谢宇开始走向消极的拐点:一方面,他跟母亲都陷入沉重的悲伤之中,并且母亲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一方面,他对于亲友在父亲生病危难时未提供帮助开始厌世(事实上,这只是吴谢宇单方面的理解)。
总之,孩子优秀,父亲国企,母亲老师的“小确幸”,从此走向阴霾。可事实上,从媒体对案情的系列复盘报道来看,是能较为容易地窥见“吴家人”是很有爱的一家人。吴谢宇的父母彼此很相爱,吴谢宇对父母也是很有爱,并且评价:“爸爸是家”,“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之一”。只是,有爱归有爱,吴谢宇却因爱得太重而走向消极的迷途。
就如吴谢宇在庭审过程中谈到弑母的逻辑时所称:他觉得自己能看透别人的想法,母亲生病也不吃饭,觉得她很像死前的林黛玉。并且吴谢宇还强调曾在一本小说中看到一句关于爱的阐释:爱你爱到极端的时候,你不敢做的事情你不能做的事,我替你解决,我什么事都给你解决。这时,吴谢宇产生念头:“不如和我妈一起死,这样就可以和爸爸永远在一起。
在解构这段“爱杀论”的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当时吴谢宇已经有很重的自杀心理,因为他父亲和爷爷病逝的原因都是因为肝癌,以至于他自己认为自己也“命不久远”,所以经常去医院检查。不得不承认,吴父的病逝让吴谢宇彻底走向“病态”。
这种情况下,吴谢宇和他母亲其实都是彼此硬撑着,也就是“母亲担忧生活变故影响儿子学业,儿子担忧生活担子太重压垮母亲”。说到底,就是俩个人都很爱对方,却宁愿自己硬撑着。这在很大程度上,比较符合国人的家庭观,但却也容易形成反噬的覆灭力量。
就如吴谢宇在庭审中复盘自己当时的心理变化:“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会这样,当时觉得这种方法是最伟大的”。当然,吴谢宇也强调他现在感觉很后悔,他感觉到原先的想法都是“自我认为”,现在认识到错误。与此同时,吴谢宇也强调,如果当初能有人开导一下,他不会去这么做。
说实话,这算是典型的“物化爱”悲剧,跟所谓的“精神爱”并不能相提并论。但就国内的亲缘关系来讲,这种现象是比较严重的,以至于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训斥孩子的模式”,而父母老的时候是“儿女训斥父母的模式”,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年龄的变化,而在于生活掌控力的“此消彼长”。
这方面的问题,不少人总拿“时代论”进行和稀泥,也就是“那代人”就那样,要多理解,要多宽容。只是,我们既然能知道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何不去尝试的改变和融合呢?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年轻人去接纳,那么最终的结果肯定是畸形的。所以,不要再说“长辈都是对的这种话”,要多强调互相理解,互相认错,只有如此人际关系才能走向平衡。
与此同时,“爱杀论”的认知在我们的关系构建中确实是存在的。简单来讲,“为你好”就比较普遍,虽然近些年不断遭到批驳,但是依然还是阴魂不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为你好”真要是“只为你好”还行,可事实上,“为你好”的潜台词里隐藏着“绝对的控制力”,以至于“不听我的话,我就不开心”。
这方面的问题,吴谢宇和他妈妈应该都是存在的,所以彼此都很压抑,直到压抑成灾,一个走向林黛玉,一个走向武二郎。当然,“爱杀论”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可事实上,爱与被爱肯定是相互的,要不然,不是缺爱,就是压抑。
这种“病态的爱”,除却亲缘关系中较为明显,再就是情恋关系中比较常见。虽然表面上确实显得很无私,但是作为爱意的释放者,其实是相对“自嗨”的状态,也就是他(她)自认为那样做对方会开心,可事实上,最好的爱一定是尊重为先,否则必然是自私的,压抑的。
另外,吴谢宇的悲剧之所以能触发媒体舆论的持续关注,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类似的亲缘悲剧是比较常见的。虽然并非类似的家庭都会走向弑杀悲剧,可就亲缘之间的关系而言,他(她)们却始终逃不脱“爱杀论”的囹圄,而这也是吴谢宇弑母案后舆论阶段更应该关注的议题。
因为作为个体而言,生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无法并入集体的那一部分,就是爱。尤其对于亲缘之爱来讲,它本身的构建还不只是精神的维系,更多源于朴素的养育和日积月累的共处,这种情况下,在“精神爱”和“物化爱”的交织下,很容易走向姿势的扭曲。
所以,回到具体的亲缘关系纷争中,一定要多去关注自身,而非在忘却自身的情况下,对亲人进行“无限的爱”,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为清晰的看待具体的亲缘纷争,才能从焦灼的亲缘泥潭里逐渐走出来。要不然在自以为是的认知推动下,很容易让“为你好”成为悲剧的潜台词。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