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徐州,一男子“公然”给老师送“不作为锦旗”:“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就这位家长“高调”送锦旗的行为来讲,人们虽然理解他的“出发点”,但却更担忧他家小孩儿日后的处境。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和老师的纷争,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孩子身上。
要知道,有关家长和老师的纷争,在近几年算是走向“极点”。前段时间,“家长群去留之争”就曾引发不少舆论争议,但是争议归争议,回到现实的维度,可能还是“涛声依旧”。很多时候,对于类似的“公共风波”而言,如果细致的去推敲,激化的处置方式并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本身陷入“撕裂的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家长给老师送“不作为”锦旗,其实带有很大的挑衅意识。虽然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及“舆论的关注”,但却不见得能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回到教育的实践中,老师首先是人,而作为人来讲,自然就会有“私心的选择”。
所以,很大程度上,接下来的图景大概率会是“你既然这样不留情面,那么我只能将你的孩子打入冷宫”。这样的“潜台词”虽然不会公然的从当事老师的口中说出,但是却会成为当事老师的实践物语。或许会有人觉得,老师要是真有“反向穿小鞋”的想法“很不正确”。
可回到解决问题的层面,想要得到“满意的回应”,一定是要投出“恰当的诉求”。如果作为家长在和老师的互动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那么让老师讲究方式方法,确实也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对于问题的定性来讲,是不是只是老师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搞清楚的。
说到底,老师为何会让小孩儿叫家长,就在于小孩儿的监护人是家长,尤其对于小孩儿不服从老师管教的情况下,老师除却能叫家长,又还能怎么样呢?甚至,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叫家长”的问题,其实也是老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所以,很多事情就看我们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去介入,因为这关乎我们怎样合理地解决问题。
要清楚,老师让学生“叫家长”,这其实是近十多年来才盛行起来的管教模式。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学生要是“不听话”,老师是可以直接“体罚”的,并且家长们也是默许的。但是随着“体罚事故”的频繁发生,老师们为规避责任,只能是借助家长来管教学生。
当然,“体罚事故”之所以吓怕老师们,就在于有一些家长对于体罚的定性越来越严苛,以至于在管与不管的问题上,最后只能是“不管”或是转移“管理权限”。于此出现家长重度参与学校管理的图景,也就不足为奇。说到底,事情发展到今天,家长们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支持“体罚”,而是对于“管教的尺度”怎么拿捏,似乎应该有个度。但从现阶段的实际图景来看,好像并不乐观。因为很多时候,别说是老师们直接“体罚”学生会担责任,就连说句“重话”之后,学生如果跳楼自杀,老师们也得担责任,这种时候家长们要是还强调老师无能,是不是有些“前后矛盾”。
另外,就“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来讲,可能只有“叫家长第一名”是现实真相,而对于“教啥啥不行”来讲,很大程度上属于“主观臆断”,也就是以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这实际上是多数家长抱怨老师的主要逻辑。
可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多半还在于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孩子送到学校,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然而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本身就不只是孩子和学校的关系,还需要家长的重度参与,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多方配合孩子才能脱颖而出。
很多时候,人们总把孩子的教育迷乱归咎于教育机制,其实这属于一种极大地偷懒。甚至,你会发现家长们有时候也是比较人格分裂的,一边谴责学校作业多,孩子任务重,但回到现实之中,又会较为生猛的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这着实让人感到一种鸡贼式的扭曲。
与此同时,热衷羞辱老师的家长,其实遭殃的还是他(她)们的孩子,这其中除却当事老师会出现“另眼相看”的选择,可能别的老师也会如此,起码能不招惹尽量不招惹。甚至对于孩子的同学们来讲,也会一定程度上作出疏远的态度。
所以,羞辱一时爽,但留给孩子的却是“火葬场”。之所以这样强调,就在于现实的世界不是纯机制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作为人来讲,虽然穿梭于各种道德和五花八门的规则之间,但却不代表人性本身的私心会被最大限度的约束。
因此,就所谓不作为锦旗的祭出,除却能引起短暂的舆论关注,可能对当事人本身的积极意义并不多,反倒是消极的反馈会多一些。当然,我们并非不让家长对老师提意见,而是作为提意见的方式一定要有基本的延展性和持续性,要不然在羞辱老师的同时,也意味着活埋自己和孩子。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