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连13岁行凶男孩家人:“始终不道歉”,为何多半缘于这个问题?

(2020-09-08 18:53:35)

 

大连13岁行凶男孩家人:“始终不道歉”,为何多半缘于这个问题?


时隔将近一年,大连“13岁男孩杀害9岁女孩案”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就整个案件的发展,我们很清楚在处理13岁男孩的问题上,媒体舆论一直充满争议。但是,更多也只是基于“法理条律”的“适当与不适当”。毕竟,对于接近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凶手”而言,如果以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为由,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只进行既定年限的收容教养,确实让人感到“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在保护坏人”。


只是,法理就是如此,在没有进行对应的统一修案时,就算舆论出现再大的争议,也只能把希望寄予未来。然而让人感到愤怒的是,虽然法院已经判决男孩方赔偿女孩方128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但是,女孩母亲表示,案发至今,男孩家人始终没有露面。无奈之下,女孩母亲便向法院递交“强制执行申请”。


坦白讲,就可见的信息增量而言,是很难作出判断的,起码无法推及13岁男孩家人为何会如此“无动于衷”。于此,在可触的逻辑范畴内,只能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静态逻辑进行反推。当然,就目前的舆论走势来看,确实就是这样的。


不过,对于女孩母亲向法院递交“强制执行申请”来讲,应该不只是为“公开赔礼道歉”而发出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男孩方应该是赔偿款项和公开赔礼道歉,都没有按照法院的判决执行,这种情况下,面对遇害的女儿,作为母亲怎能就这样算了。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但凡男孩的家人能表现出谦卑的姿态,想必女孩的母亲也就不会把事情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很多时候,人们在看待具体的事件时,除却会对惨烈的结果感到悲愤,更为主要的聚焦点,还是会指向抚慰人心的温暖善后。可惜的是,男孩家人“始终不道歉”,就势必注定两家人进入世仇序列。


我们可以想象,男孩在接受3年收容教养后归来的样子,那时候他才16岁。对于这样的结局,如果女孩的家人得不到应有的抚慰,内心肯定会陷入难以释怀的困境。毕竟,男孩只是被收容教养3年,以及付出一定的赔偿,可是9岁的女孩再也回不来了,这个账怎么算都是令人心碎的。


与此同时,女孩的母亲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强调“不是说钱就可以买回一条人命”。言外之意,既然女儿已经不在,但是基本的赔礼道歉也还是要有的。要知道,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即便明白道德情理相对务虚,但是出于对人心的抚慰,这可能又是必须的存在。


毕竟,男孩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舆论共识中的死刑),就意味着女孩的家属始终心头有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孩的家人都难以释怀。这种局面之下,男孩的家人毫无愧疚之感,这不免让人感到心寒。尤其是女孩的家人,怎能咽下这口气呢?


所以,女孩的母亲选择向法院递交“强制执行申请”,肯定是无奈之举。但是,这样一来,事情就有些让人感到膈应。因为,谁都清楚,被强制执行的道歉,很大程度上是跟“真诚”无关的。所以,就算未来男孩家人被按着身子公开道歉,不见得就能消解女孩家人的心头之恨。


另外,就男孩的家人来讲,之所以不道歉,应该也是有想法的。在一定程度上,刑事案件虽然无法绕过法理程序,但是,普遍的案件处理上,依然存在“双方协商”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事已至此,双方要商量出一个彼此损伤都较小的“和解”方案。


这方面的细节,虽然没有媒体进行披露,但是应该会存在的。一般来讲,被告方总觉得自己要是履行判决,就必须得到原告方的谅解,在一定程度上,这虽然不构成必然的逻辑,但是却在不少刑事类案件的善后事宜中时有发生。不过,要是双方谈崩,自然就会出现硬杠的情形。


只是,就这起案件来讲,就算原告方不谅解,那么被告方依然是要道歉的。毕竟,法理上也给出相应的判决。可惜的是,作为被告方始终不道歉,这就让人觉得有些无耻。于是,“新仇旧恨”一起算,13岁男孩未得到的“相应的惩治”(舆论共识中的死刑),最终还是会转嫁到他家人的头上。


当然,“儿子杀人,家人不道歉”,这到底能不能实证“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传递逻辑,其实还是存疑的。当然,如果边缘性的追究原生家庭的影响力,肯定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这种相对超限的凶杀行为来讲,可能父母也只能基于监护责任去完成赔偿和道歉,至于再多的舆论诉求,其实就已经脱离案件本身,完全是案情触发的舆论声讨在延续。


要知道,没有人愿意陷入人际纠纷,因为人际纠纷就如陷入烂泥塘,大粪池,往往是跳也跳不出来,洗也洗不干净,争也争不明晰,退也无处可退。这种处境,想必男孩的家人应该最体会深刻的。他们即便不想直面女孩的家人,但是却必须要直面世俗道德无尽的审视。


并且,他(她)们也应该清楚,就算女孩家人不原谅他(她)们,也还是应该公开道歉的。因为,他(她)们的孩子已经因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幸免一死”,这种情况下,作为监护人站出来道歉,势必也是应该的,无论是出于情理,还是出于法理。可惜的是,他(她)们没有那样做,所以,也就错过最好的救赎机会。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