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被导师卡住论文坠亡:家属发文起底,为何注定会鱼死网破?

社交媒体上,一篇《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薛燕平老师》的“起底文”,触发广泛热议。坦白讲,关键信息并不多,更多是单方情绪的愤懑表达,并且直指研究生的坠亡和导师有关。具体的表述是不是实情,校方也不清楚,只是在“回应”中表示要去核查。
就事论事,在热议“起底文”的过程中,舆论上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观点平行而对。其一:论文不过审,就要跳楼,这跟导师扯不上关系。其二:对涉事导师过去的“不当言行”开扒,来实证这位导师“有问题”,从而强调研究生坠亡并不简单。
说实话,这些观点都并没有基于事实进行讨论,而多是凭借先入为主在追问。所以,不免陷入纷争和撕裂之中。要知道,“家属发文起底”,也只是将石头砸向大海,激起水花的过程。而对于实质性的“起底”,其实并没有真正展开。当然,最终真相如何,还要看调查结论。
不过,就“起底文”中强调的研究生“道歉信”而言,可能算是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为,有“道歉信”,就意味着“有冒犯”,至于“怎么冒犯”的,家属没有交代。不过从社交媒体上传出的“道歉信”来看,可能是因为坠亡的研究生“不懂事”(世俗礼数,沟通表达等)。不过,依然写的不是很明确。
所以,在涉事导师薛燕平没有正面回应的情况下,事件的定性暂且就是:导师“卡论文”,只因学生“不懂事”。但是,学生论文被卡住,选择跳楼结束生命,这到底和导师有没有关系,这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在面对“研究生被导师卡住论文坠亡”的事情上,就应该掰开来看,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
当然,既然“鱼死”,那么离“网破”也就不远。因为,就国内的争议性事件处理惯例中,往往都是,一方“死伤惨重”,那么另一方必将“损兵折将”,要不然公众舆论上是无法平衡的。想必“这一点”家属在发出“起底文”前就已经想明白。毕竟,导师并不是直接导致研究生的坠亡原因,所以,要想动导师,就需要借助舆论风向,砍出致命一刀。
事实上,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恶勾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的“重点节目”。因为在“论文狩猎”中,学生的“人格自尊”,“身体色相”多数时候是坍塌的。当然,我们唯一能乐观的是:“普校之下,坏导师总还是少数”,不过,只要有人摊上,就可能被撕扯成面目全非。
所以,回到高校导师队伍的管理上,就应该制度化,而非“满纸荒唐”后,才“一纸声明”。甚至,我们会发现,类似的“交恶勾兑”事件,往往都是舆论介入后,才引发校方的关注,而校方常态性的自查,往往不怎么起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护短逻辑存在。
于此,也就能理解,为何社交媒体,会成为“溃败者”唯一的救赎通道。因为,对于校方和导师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共同体,起码声誉上是“捆绑关系”。所以,一般情况来讲,学生就是通过校方进行投诉,不见得校方会公开处理导师的问题。当然,就算处理,也是内部处理,过程并不会公开。
另外,作为学生来讲,因为论文不过审,就要寻死觅活,这确实不应该。但是,也不应该过多的苛责。事实上,国内的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是缺位的。这导致,不少一路很顺的孩子,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很容易就走向溃败。
就坠亡的研究生来讲,据悉,是一路顺风式的学霸,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模范生。但是,这也仅是升学层面的考量。至于,回到生活本身,就其面对论文不过审,就陷入抑郁崩溃,最终跳楼坠亡,着实让人感到有些“惋惜”,并且顺带“叹息”。
当然,从其家属的“起底文”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说实话,孩子已经跳楼,家属却把所有的责任归结于导师所为,这本身就有些讲不通。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孩子是在家中坠亡的,如果说有责任,家属的责任也难以逃脱。但是,这些逻辑仅是强硬的关联逻辑。毕竟,作为个体来讲,既然已经成年,自己为自己负责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起码在自杀的事情上,是这样的。
所以,家属发文起底导师,只能出口恶气,不能把导师怎么样,起码导师并不是研究生坠楼的直接原因。因为“个体的绝望的过程”是很复杂的,而突发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只是触发绝望打开。所以,就坠亡研究生的家属来讲,除却要追问导师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要不然逝者可能永不瞑目。
说实话,导师到底有没有刁难学生,这是无法度量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力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这方面的衡量,就很难有确切的论断。至于家属方面的看待,很大程度上,是悲伤所刺激形成的认知,所以肯定是不客观的。
当然,在“起底文”发出后,舆论上并没有先入为主的认为是导师的问题。因为,“起底文”就像是怨妇伸冤一样,只有哭声,没有证据。所以,就算舆论介入,最终也只是道德层面的审判,法理上应该没办法介入太深。所以,家属的起底,也只是悲伤的失控,对于逝者的慰藉而言,并没有实质性增量。
不得不说,导师的权力要遏制,学生的内心也要强大。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导师和学生只是简单的教学关系。但是回到真实的互动场景中,却是人与人的互动。这导致,如果教学管理机制中,无法管控导师的权力,就会导致学生的权益被导师碾压。
事实上,作为家属而言,坠亡的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就不要总强调“只是一个孩子”,要不然,“孩子”真的会干傻事。要知道,正是这样的思维认知,导致很多“巨婴”总是理所当然。并且,热衷以死相逼,以为全世界就能为其让步。
可真实的世界真的不是这样的,你在父母眼中是孩子,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肆意撒野。但是,在外人眼里,这些孩子气行为,只不过是不成熟,没教养的体现。于此,作为家长来讲,如果把孩子管得“不分里外”(家里家外),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辨是非”,“不明情理”,“不分轻重”。而这些,也正是这起“研究生坠亡事件”中,更应该被正视的问题。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