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邻居结婚女子说“吓死人”触发冲突:语境涉入,为何最怕玻璃心?

(2020-05-02 15:02:07)

 

邻居结婚女子说“吓死人”触发冲突:语境涉入,为何最怕玻璃心?


近日,在杭州某小区内,发生一起“语境涉入冲突”。据悉,邻居家“办喜事”(结婚),在电梯口挂满气球,一女子下楼时,因没有特别注意被气球惊吓到,并且随口而出“妈呀,吓死人了”,结果被“办喜事”(结婚)的邻居听到,双方发生冲突,还闹到辖区派出所。


就事论事,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可触的事实面前,“办喜事”和“吓死人”貌似格格不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女子随口而出的“妈呀,吓死人了”更像是一句“口头禅”,而非是针对邻居挂气球的事情所进行的评价。但是,从媒体采访涉事双方的过程氛围来看。貌似,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并且都存在一定的“玻璃心”。


总之,一来二去,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升级成为尊重与否的问题。说实话,如果女子在说出“妈呀,吓死人了”之后,邻居能理性的回避一下,可能这场冲突就不会发生。然而,冲突的推动,正是因为“针尖对麦芒”,才导致辖区派出所的调解员都能被卷入其中。


不得不说,市井琐碎,有时候真是无事生非,鸡毛一地。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基于这起典型的“语境涉入冲突”,来看待更普遍存在的“语境涉入”问题。因为,回到生活本身,类似的问题确实还挺多的。因为,就“语言表达”来讲,属于人际关系中核心的介质。


要知道,在邻里之间,婆媳关系,上下级互动,异族交流中,因各自的立场站位,风俗道德不同,就会出现很多忌讳。不过,在通用的法则里,一般来讲,都是“入乡随俗”,“求同存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标准是双轨制,但是却存在“共同的底线”。


直白地讲,就是在具体的“语境涉入”时,首先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只有如此,才能达成一种尊重的共识。事实上,语言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共识的达成,要不然,人们根本无法展开畅通无阻的交流。所以,就“语境涉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跟个体的认知开放度有很大关系。


社会行为中,只有部分是艺术,而绝大多数是本能习惯。在我们所谓更自由的现代生活中,礼仪其实越来越淡化。而人们更倾向直奔事情的本质,去简单的处理事情。“这一点”上,在“红白事”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尤其,在忌讳的设定上,越来越不讲究。


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仪式的简化,都不用往100年之外追溯。就10年前,20年前都比现在复杂很多。甚至,如果把现在的“红白事”流程放到过去,很容易触发冲突。因为,以过去的标准丈量现在的尺度,很显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


但是,社会的发展,永远是“往前走,回头看”。而类似文化的变迁,往往是社会融合的体现。但是,文化的变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就上述事件中,“冲突双方”并不是来自同一地域的人,这导致语境本身,可能也是错位的。所以,就为这场冲突埋下祸根。


与此同时,“语境涉入”也跟年龄有关系。很多时候,在年轻人群体中,所讲的“口头禅”,如果放在老年群体中,就会显得很怪诞。说实话,被气球惊吓到的女子,可能就是随口一说,但是,“办喜事”(结婚)的阿姨却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


从某种意义而言,所谓的“妈呀,吓死人了”,翻译成中性的表达,其实就是“我被惊到了”,至于“吓死人了”就是对程度的描述,与挂气球本身没有关系。但是,这些真实存在的情绪,“办喜事”(结婚)的阿姨并没有理解到,而是先入为主的把“喜事”和“死字”联系起来。于是,情绪上来,也凝结出一句不好听的“你神经病”。


当然,事情越往后,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问题,已经成为彼此挑理的问题。客观来讲,如果被惊吓到的女子,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叹语,可能会让“办喜事”(结婚)的阿姨不舒服,那么说完之后,赶紧走人也就没什么事情。同时,对于“办喜事”(结婚)的阿姨来讲,如果能从惊吓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冲突。


不得不承认,“玻璃心”的本质,多是没有“同理心”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因为语境的标准不一,才会让误会越来越多,冲突越陷越深。所以,很多时候,在“语境涉入纠纷”的处理上,如果双方不以最初的冲突问题进行商讨,最终只能是“一地鸡毛”。


事实上,真实的世界,往往就是如此。如果人们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纠纷和冲突”就会很少。可是,道理都懂,但是,在“玻璃心”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都自省的不过关。所以,人们总说,世俗之间,误会横生,也就不足为奇。


于此也能理解,为何有很多智慧的人,越是活到老,越不愿意多说话。因为,他(她)们很清楚,在跟自己认知不在同一水平的人谈话,十之八九会是“车祸现场”。所以,与其如此,不如不说,或者少说。因为,没有什么比没有误会更值得庆幸。


当然,把“无意冒犯”当成“恶意冒犯”,这是世俗之争中,最为常见的事情。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总把“人性狩猎”视为人生信仰,喜欢在具体的事情上“指点江山”,喜欢“替别人作主”,喜欢“评头论足”,总之就是,自己的存在感,完全建立在碾压别人的过程中。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有些人“给你建议”,其实“不是建议”,“是命令”,因为你要是不按照他(她)的“建议”做,他(她)就会生气,甚至认为你不尊重他(她)。可是,我们要知道,他(她)明明是建议,真正的主体并不是他(她)。


当然,这种现象,在亲密关系中比较普遍。之所以提及,是因为,比起陌生人和半熟人来讲,熟人之间更容易发生“语境涉入冲突”。因为,家长里短,永远是世俗的核心主题。而要想打破这种桎梏,最好的方式,就是拓展自己的边界,建立更高的自尊体系。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