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28年”事件:“打错疫苗加强针”,为何才最不可原谅?

“错换人生28年”事件,始于母亲“捐肝救子”,最终还是回到“捐肝救子”的序列中来。说实话,“错换人生”是伦理的问题,更是医院秩序的问题。但是,回到现实的处境中,就因为医院的疏忽,“疫苗加强针”没有打到需要的人身上,以至于“江西小伙”28岁就“肝癌晚期”。
事实上,透过媒体,无论是“江西小伙”,还是“河南小伙”,在认亲和维持家庭关系上,都没有太多的抱怨。并且,都强调会尽可能地对双方父母都好。可惜的是,就因“江西小伙”还处于“肝癌晚期”,就让整个事件显得更加悲凄。因为,谁都清楚,伦理的错位,人生的错位不可复还。只要彼此过得好,一切还可以捡起来。
但是,“肝癌晚期”这种沉重的现实,却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无法接受。尤其,对于“江西小伙”来讲,当他得知这一切源于医院的疏忽时,自然更加难以接受。事实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对错换人生的事情,有惊诧,可并不是那么不可释怀。
然而,就医院的疏忽大意而导致他可能失去亲人的“致命现实”,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本来可以像“河南小伙”一样潇洒地接受这场被错换的命运。该认亲就认亲,该感恩就感恩。但是,命运只是告诉他更残酷的真相,让他更加无法释怀。
事实上,在他和养父母不知道错换的真相前,母亲的捐肝行动,算是命运中的曙光。无论怎样,他已经笃定残酷,内心也算接受命运。然而,当一纸证明告诉他(她)们“非亲生”的真相时,想必都被惊到。很多人说,作为“养父母”应该庆幸,毕竟,自己的亲生儿子没有得病。
说实话,这是一种静止性的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血缘关系”只是生理特性的关联,而作为人情关联来讲,养育之情才是最根本的基石。甚至,对于双方家庭的处理上,养育之情依然是主要的驱动,而作为血缘关系来讲,只不过为“双方家庭”之后的交往打开一扇窗而已。
于此,就现实的境况而言,“双方家庭”接下来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江西小伙”救治中存在的困难。甚至,就算追责医院的疏忽,双方最终也会把所得赔偿用来救治“患癌小伙”。因为,他是双方家庭最痛的地方。毕竟,一边是养育28年的不舍,一边是血脉永恒的勾连。
说实话,站在实打实的情感上,28年的养育之情更加难舍。所以,在救治的驱动上,养父母的激情更强。当然,随着关系的厘清,如果亲生父母的家庭有能力进行帮扶,想必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救治。毕竟,错误已经发生,但是人性不能慌乱。
并且,因为“错换人生”的事情已经28年,作为“江西小伙”和“河南小伙”也不太可能再换回来。说实话,都已经进入各自的生活轨道,强硬的改回来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只会让生活更加糟糕。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维持现有的关系,延伸过去的情感。
与此同时,就“追责医院”本身,其实也不只是“当事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只有不断的修正存在的“不正规”,“不严谨”,“不专业”,才能守住基本的人性尺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伦理问题是小,命运问题是大,所以,必须要追究责任。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直接责任人。
当然,就现实的境况,就算追责比较困难,但是,补偿的现实是不应该回避的。说实话,医院的疏忽大意已经被坐实,那么“江西小伙”28岁就“肝癌晚期”的责任,自然也就不能回避。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治病救人自然也要提上日程。
很多人强调,“错抱”成为“江西小伙”的“福报”。这显然是直接性的论断,可是回到事情的真相中,如果没有“抱错”的事情,那么“疫苗加强针”就会打在他身上,他也就不大可能28岁就肝癌晚期。所以,根本不存在的“福报的逻辑”,一切都是错误导致的悲剧。
另外,如果说“抱错”造化弄人,那么“打错”就属于造化害人。所以,从“江西小伙”的立场出发,“打错疫苗加强针”或许最不可原谅。因为,这本身比“抱错”更为致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抱错”触发的连续性错误。但是,因致命的现实,就会让追责变得更加纷杂。
说实话,就算“江西小伙”是健康的,抱错本身的伤害也是巨大的。虽然,都可能最终会迎来和解。但是,巨大的心理反差,还是会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在“抱错”的追责中,一方面要强调伦理的伤害,一方面要强调直接的患病伤害。
虽然,“伦理伤害”已经并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该追究的责任都不要含糊。当然,对于两个家庭来讲,因“错换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被永远紧紧的关联起来。因为,对于孩子来讲,早已成为“兄弟”,即便没有血缘关系。
不得不说,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无论是关系的重建,还是责任的追问,都可能不会重新来一遍。所以,“双方都是我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种应景的道德话术。真正回到现实世界,长久的积淀情感才是最真实的。
诗人辛波斯卡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为一个孩子的出生做好准备”。所以,在可见的残忍真相面前,如果可能,尽可能地放过自己,要不然,真相的到来,便是最锋利的刀锋。于此,就“江西小伙”来讲,该放下的要放下,治病还是当务之急。
因为,比起丢弃的不可挽回,能捡起来的更为珍贵。因为,回到生活的田野里,活着的意义更大。熊培云说:“我们能失去的,都是已经得到的,你到了远方,远方就死了”。所以,生活本身可能总是不完美的,这大概是众生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越是觉得不可接受,就越要学会放下“我执”。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