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被害人高中班主任:她性格好,待人诚,为何这更加让人悲凄?

“南医大女生被害案”告破后,有关“被害人”的消息增量并不多,而更多媒体资源集中在“嫌犯”的周边。不过,有心的媒体还是采访到“被害人”的高中班主任。据其称,被害人在高中时期,成绩好,字也写得漂亮。并且,性格沉稳,待人诚恳老实。
坦白讲,这样的概述性讲述,出自老师的口中,算是很高的评价。与此同时,当我们复盘这起28年前的惨案时,会觉得更加可惜。毕竟,在那个时期,一个女生能顺利进入大学,意味着在未来会有很好的人生。起码从就业上来看,算是抱得“铁饭碗”。
只是,“这一切”从惨案的发生起,就彻底破碎。不仅毁掉一个女生的未来,也同时击碎一个家庭的期望。我们可以想象,高中班主任老师在讲述“被害人”的过去时,应该是充满惋惜之情的。毕竟,“得意门生”遇害,对于老师总是会感到可惜,尤其,还是班主任。
虽然,这种“可惜之情”更多倾向于对才华的尊重,但是,朴素的情感应该也是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性格好,待人诚”基本上可以从侧面实证,“被害人”并不是惹是生非的女生。之所以这样去看待,是因为这是一起“奸杀案”,容易被人们对“被害人”的人品产生质疑,而这种讲述,很大程度上将这种可能性排除。
当然,在警方没有公布具体的细节时,很多事情还不好下结论。但是,对于高中班主任提到的“成绩好,字漂亮”,也再次显现出周边人对于“被害人”的惋惜之意。说到底,一个“好学生”的遇害,往往更容易勾起老师的悲凄之感。
所以,就南医大“被害人”的高中班主任的回忆性讲述,就不是简单的一种回忆,其中所掺杂的情愫应该是很复杂的。虽然,这跟“被害人”父母的感受有区别,但是依然对于这起惨案,是一种必要性的补充。因为,“被害人”早已不在,我们只能透过她的关系链条,进行最大限度地复盘(她在遇害前的状态)。
要知道,离“被害人”最近的“局外人”,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被害人”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尤其,对于其大学前的高中阶段,作为班主任老师来讲,可能比父母对其当时的个人状态评价更为准确。所以,媒体在采访的平衡性上,还是较为可取的。
当然,事情过去28年,很多细节是相对模糊的。目前来看,虽然嫌犯被捕,但是,要想搞清楚案情的全貌,其实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对于惩治来讲,如果只是抓住罪犯就处罚,而不去搞清楚案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被害人当时的状态,很难说这是救赎性的正义。
因为,就目前来讲,对于嫌犯和被害人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谜团。他(她)们到底认识不认识,有没有更隐秘的关系,这对于案情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可能跟最终的惩治结果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奸杀的事实已经确切)。但是,对于案情之外的人,以及公众的启示,却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被害人”的高中班主任透露出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被害人”算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人品好,成绩好”。这起码可以从可能性上讲,“被害人”并不是那种随意社交的女生。这其实也暗指,“被害人”跟嫌犯认识的可能性不大。于此,班主任老师的讲述,更具有一定参照意义。
不过,当岁月将28年前的惨烈消解后,留给高中班主任老师的就是最简单的惋惜之情。毕竟,作为当年的班主任老师也已经老去,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对人生的磨难,以及人生的不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就算有悲凄,也已经显得相对理性。
毕竟,高中班主任算是“局外人”,只是从关系的远近上看,较为亲近一些。尤其,在28年前,这起案件属于当年较为轰动一时的大案,所以“被害人”的周边人,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毕竟,这属于人与人之间,最不可回避的一种朴素行为。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被害人”最大的惋惜之处,就在于她年轻。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不年轻的女性遇害者就不值得同情。而是,基于生命的尺度,以及生命的意义,对一个年轻受害者进行优化性的损失衡量时,年龄是最基本的尺度。接下来,才是其它层面的考量。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一种可能性的集合。无论是父母,还是师长,都会对于年轻人赋予很多期望。甚至,不可能去想象年轻人突然的遇害。所以,谈论起来,怎能不显得悲凄呢?甚至,谈论得足够久,就成为一段悲惨的故事,一代传一代。
所以,28年后,对于案件的告破,就不只是惩治完结就行,还要对整体案情进行全面剖析。看这起被隐匿28年之久的案件里,到底有没有蹊跷和隐情。因为,这关系到人们在新环境中,如何自我保护的问题。所以,值得追究。
于此,从案情的全面性补充来看,除却要搞清楚嫌犯的作案动机,以及案情的具体过程,还要搞清楚“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对“陈年旧案”进行复盘。才能让恶行被定性,让无辜被慰藉。
就像我们去看电影和小说,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他(她)者的悲欢离合一样。在面对一起惨烈的案件时,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共情之心”多数人都有,即便参差不齐,也总是存在的。当然,很难用感同身受去描述,因为,太难了。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人们在舆论的氛围中,都正义十足。但是,转而回到生活中,对于“被害人”的惨烈,总是显得“事不关己”。甚至,与“被害人”高中班主任相比,都差得很远。因为,公众所关注的就是“大恶”和“大悲”,至于,背后的“当事者”,总是显得很抽象。而这也是“被害人”高中班主任老师讲述的意义所在。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