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睹母亲被性侵:谋划复仇六年,当街捅死人渣,为何他被称猛士?

(2019-12-23 13:19:52)

 

目睹母亲被性侵:谋划复仇六年,当街捅死人渣,为何他被称猛士?

有外媒报道,近日,印尼一个18岁的青年Riyanto,当街捅死曾经性侵母亲的人渣,以辱母者的鲜血祭出他对母亲的爱。据悉,6年前,他的母亲被社区里的一个人渣性侵,并且这件事儿被社区里的长辈压制下来,让他(她)们“私下解决”。然而,当年12岁的Riyanto还只是小学生,所以,亲历这样的事情儿,不免留下心理阴影。


与此同时,这样的事情,也成为仇恨的种子,他渴望长大,期待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6年后,他准备好一切:“面具,刀具,提前谋划”。最终,他在人群中,将曾经侮辱他母亲的人渣捅死,一场悲剧中的正义,就此上演。


就事论事,如果以道德正义的尺度衡量,他确实是配得上猛士的称谓。可惜的是,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正义,更倾向于“法理的正义”,而非“私刑的正义”。所以,就算他捅死人渣,是为母亲讨回公道,但是,他自己却也因此走向不归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报还一报”这是较为朴素的江湖逻辑,这在武侠世界里,几乎是生存圭臬。可惜的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对于难解的纠葛,如果上升到不可开交的情境,通用的方式,肯定是法理程序。也只有如此,每一个人才能获得更普遍的正义。


只是,很多情况下,并不见得,所有的正义都能被伸张。就拿上述这位“替母报仇”的青年来讲,如果她母亲被侵犯的事实,能被法理正义普照,可能他就不会这样持续的积累仇恨。所以,很多时候,出现这样的“双重悲剧”,着实是令人感到无奈的。 


但是,这依旧不能否定法理正义的存在。因为,这样的事情中,并不是法理正义出现问题,而是作为道德关联中,社区长辈成为“仇恨种子”的培育者。这背后的逻辑,以及“替母报仇”的认知,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儿。


从母亲受辱,到仇恨发酵,这是亲缘关系的见证,也是亲缘力量的存在。一个少年对母亲有多依赖,就会对母亲有多保护,这应该是无需实证的。“12岁的少年”无力保护母亲,可“18岁的青年”却足以将人渣碎尸万段。他做到了,却也悲剧了。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将“替母报仇”的案情模型放到武侠世界中,这几乎是一种光辉的逻辑。可惜的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上,“私刑正义”的局限性已经被实证,就是私刑本身难以带来普遍性的正义,只会将人间仇恨持续推动下去。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冤冤相报何时了”。


试想,如果人渣也有儿子,也用相同的方式“替父报仇”,那么悲剧就会永恒的延续下去。这对于两家人而言,简直就是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所以,对于上述事件中的“替母报仇”,虽然看起来很解气,但是,却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叫好。


“性侵”被赋予“道德原罪”,这是最道貌岸然的一种逻辑。就如上述事件中提到的“长辈压制”,本质上属于社区共同体的一种“脸面逻辑”。这在很多文化落后的地域,都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当然,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性认知”的被禁锢。


在性认知羸弱的逻辑里,只要性不是关乎繁衍的事实,就会被蒙上不道德的阴影。尤其,关乎性侵犯的事件,更是会被打入地狱。所谓的“受害者”也会遭到“社区封杀”。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何这样的事情,会被“长辈压制”,并且显得见不得光。


然而,也就是这样的“长辈压制”,没有压垮受辱的母亲,却把她的孩子彻底推向仇恨的火坑。6年不长不短,他力量日渐变大,心智日渐成熟,与此同时,仇恨也越来越深。于是,谋划,复仇,他为母亲伸张正义,却也从此杀死母亲。因为,有这样的孩子,母亲或许真的高兴不起来。起码,负疚感会更重。


当然,人们称“替母报仇”的青年为猛士,并不是认可“私刑合法”,而是对于人渣性侵行为的绝对性否定。因为,对于性侵的恶行,无论受害对象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是永恒的伤疤。所以,惩治人渣是必须的。但是,从普遍正义的实现来看,还应该走程序。


我们虽然不清楚案件发生地,“法理正义”对于性侵行为如何对待,但是,从“长辈压制的逻辑”来看,人们对于“反性侵的意识”,还是显得有些羸弱。这种羸弱的普遍性,导致所谓的法理正义,很难被正常的伸张。于是,冤屈难伸,以牙还牙。


事实上,类似的案件,在法理正义相对难伸的社会里,应该并不陌生。有些人可能会理性一些,为未来的生活,彻底隐忍下去。但是,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一口气。于是,鱼死网破,就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不得不说,这是个人之悲,也是社会之悲。


不得不承认,“性侵恶行”多数被掩埋,最大的问题在于“性道德”的禁锢。这种禁锢,不仅对受害者是一种煎熬。与此同时,也是对恶行的一种纵容。当然,在上述事件中,最大的恶果在于,这种被掩埋的罪行,成为“杀死一个12岁少年”的核心推动。


每个人都是无数因果关系的一环,每个人能够决定的,能够控制的事情儿,其实并不多。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其实是一种哲学上的逻辑,大数上的概念。回到个人的世界里,能做的只有“趋利避害”。甚至,有些人无论如何,都难以摆脱命运之恶。


就如这位“替母报仇”的青年,他不管多爱母亲,道德上多么正义,但是,就因6年前种下的“仇恨种子”,让他的命运彻底走向坠落的路途。说到底,每一个人不仅是上一层因果的终点,也是下一层因果的起点,这似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