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前高官杀子获妻求情:他啃老,还打我们,如何理解巨婴坑爹?

(2019-12-14 15:40:40)

 

日本前高官杀子获妻求情:他啃老,还打我们,如何理解巨婴坑爹?

有外媒报道,1213日,日本前高官熊泽英昭亲手杀死44岁儿子案,在东京法院开审。法庭上,熊泽英昭谈及儿子熊泽英一郎对其家人的折磨,并长期啃老,包括女儿因有这样的哥哥而“绝望自杀”,妻子长期遭到儿子的家暴,导致肋骨骨裂等情况。据悉,熊泽英昭实在无法忍受儿子对家人的伤害,便在冲突中将儿子杀死。针对此案,检方13日进行结案陈词,判处被告熊泽英昭10年监禁,但妻子则称,称熊泽英昭“为保命而杀害儿子”,望能缓刑判决。


就事论事,发生这样的“亲缘血案”,算是一种极大的家门不幸。可事实上,在现实的生活中,类似的“巨婴坑爹”应该不在少数。只不过,因家丑不可外扬的逻辑存在,很多巨婴的不堪,总是被潜藏起来。当然,如果爹硬是不让子坑,那么结果就会走向狗血。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巨婴坑爹”,都会触发“亲缘血案”。但是,从潜在的“巨婴逻辑”来看,似乎很多父母已经走向绝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父亲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这肯定是无奈的选择,同时也是痛心的抉择。毕竟,他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就如熊泽英昭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所诉:“谢谢你为我尽了全力,我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我要找一个葬身之处,找到之后,请把我的骨灰撒掉,英一郎的骨灰也请撒掉”。这其中,所投射出的绝望,似乎只有亲历者才能理解。


很多时候,父母在妥协儿女的问题上,确实会走向无底线。但是,如“熊泽英一郎”这种“巨婴逆子”,确实显得有些可恶。不好好念书,不好好找工作,长期宅在家里打游戏,不高兴就拿家人出气。几乎可以称得上十恶不赦,所以,就算熊泽英昭失手将其杀死,也算是一种孽缘的终结。


但是,对于巨婴逆子长期坑爹的过程而言,肯定存在一种无理取闹的逻辑。因为,当一个父亲决定不再妥协自己的“巨婴逆子”时,就代表已经妥协过无数次。这背后的无奈和悲剧,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因为,这样的“巨婴逆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多。


“往下亲,完任务”在东亚的家庭文化中算是核心逻辑。“往下亲”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比子女对父母的爱更多一些;“完任务”则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生活,只要活着,并且有能力的时候,就要负责到底。虽然,西方思想对这样的认知有冲击,但是,在很多家庭之中,依然是核心的文化包袱。


这种家庭关系的认知,在一定时期内,肯定是有意义的。但是,随着社会全方位的完善,这种相对封闭的互助逻辑,反而会阻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已经得到某种验证。所以,在很多开放性的教育认知中,都会强调尽快独立,而非依靠家庭,维持自己的生活。


说到底,人只有独立于天地之间,才能获得根本性的尊重。而对于“熊泽英一郎”来讲,显然并没有这样的认知。在他看来,自己有个高官的父亲,貌似就可以快活一生。可是,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成为单向的消耗时,终究不会走远。尤其,他还总是打人,自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不得不承认,“儿女不独立”,最大的问题在于,父母总是释放殿后的信号,也就是无论子女怎样,都会告诉他(她)们,“有我在呢”。这样的认知久而久之,就会让儿女越来越不求上进,从而堕入啃老的序列,还觉得理所当然。这实际上,从熊泽英昭的家门不幸中就能看得出来。


相信,在一个高官的家庭中,物质条件肯定较为优越。所以,作为“熊泽英一郎”而言,肯定是被惯出来的。要不然,他怎敢对父母百般折磨。所以,有时候,孩子的不听话,也都是父母种下的苦果。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只有等孩子不在听自己的话时,才明白这般道理。


只是,一切都晚了,能做的就是忍受和撕裂。然而,无论怎样,熊泽英昭一家,都是痛苦的。不杀儿子是活罪难逃,杀死儿子是死罪难逃(即便法庭之上,没有判他死刑,但是他却比死更难受)。因为,亲缘血案之中的痛楚,是一生无法被治愈的伤疤。


当然,在理解“熊泽英一郎”的啃老问题上,不能脱离低欲望思潮的影响。这种低欲望思潮的出现,是人类从未经验过的现象,日本先于世界各国进入低欲望社会。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所谓的“巨婴现象”会走向结构化和社会化。


过去,在瑞典或丹麦这些国家,再怎么努力干活,由于税金太高,实际到手收入并无明显增加,因此,年轻人对未来不再抱有憧憬。其结果,他(她)们迷醉于日常的颓废之中,用今天的的日本新语来讲,就是“穷充”。也就是年轻人不再追求积极进取,社会进步因此陷入停滞。


我们虽然,不确切“熊泽英一郎”一定是因为这样的低欲望思潮,才导致的无赖啃老。但是,从整体社会的萎靡不振风潮来看,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个体的行为很难与所处社会完全割裂,想必“熊泽英一郎”也并不是例外。


另外,教育的核心还是人的教化,而不是技能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巨婴问题”,在国内也比较显著。一般来讲,儿子比女儿更为明显一些。这当然和婚恋秩序中,“从夫居”有一定的关系。总的来讲,很多家庭中,都信奉一种捆绑的价值观,而不是努力做到自我求生。


这导致所谓的亲缘关系,会很自然地走性畸形。我们暂且不论“孝道”是否合理,但就捆绑的家庭关系,确实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艰涩。作为父母和儿女,在生活上互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儿女,要是厚着脸皮让父母负责自己的生活,着实是不应该的。


说到底,父母帮助成年的儿女,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莫大的情分,但是,就算无法帮助,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并且,一般来讲,父母都会去帮助,只不过一些“巨婴逆子”总觉得不够而已。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巨婴逆子”从来都不自知,也不理解父母的不易。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