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财学生拒评性骚扰事件:不清楚,不知道,为何他们会选择沉默?

(2019-12-10 13:33:03)

 

上财学生拒评性骚扰事件:不清楚,不知道,为何他们会选择沉默?

“钱教授”被开除(被撤销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及教师资格),意味着“上财性骚扰”事件,基本上走向终局。并且,也意味着案情“尘埃落定”。不过,按照媒体的报道,“上财学生”都不太愿意评价事件的是非,以“不清楚,不知道”为由回避。甚至,最多笼统地说一句:“很丢人”。


就事论事,作为自己的学校,发生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件,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从“上财学生”的表现来看,似乎并不是这样。他(她)们可能会在私下彼此谈论。但是,却在明面上表现得较为谨慎。因为,很多时候,离事件越近,就代表自己也是事件的一部分。


坦白讲,自己的学校自己可以骂,但是,绝对不允许别人乱骂。同理而言,自己的学校陷入舆论风口,别人可以评头论足,但自己必须守住最后的底线。因为,自己的学校,总还是要力挺的。当然,“上财”在性骚扰事件中,也属于受害方。


当然,对于“钱教授”的不法行为来讲,是不太好预见的。因为,对于多数性侵行为而言,都是在“黑箱”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当事女生机智取证,可能这场“性风波”根本就无法被推展开来。但是,当“性风波”波澜四起的时候,“上财”总还是有些尴尬。


这就好比自己的孩子犯下大错,为父母的肯定也是感到尴尬和无奈的。但是,终究还是要出面收场,直面现实。所以,当事情的真相,还没有完全厘清时,最需要克制的肯定是离事件最近的人。所以,对于“上财学生”的沉默,可能并不是“不方便说”或“不让说”的结果。


因为,关乎“钱教授”最终的定性,“上财”开除的表态,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接下来,对钱教授的更多指控,还要回到事件本身上来。毕竟,这不只是职业道德的问题,还关乎到女性的尊严以及当事女生的个人权益。所以,处于舆论中心的旁观者,往往更是无法评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个体从属于集体时,“家丑观”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逻辑和常规性的“家丑不可外扬”其实是一样的,就像在国内时,人们经常批评一些国人的不文明现象。但是,真正走出国门,听到有人谈论国人的是非,多数人还是不太高兴的。


这种情境中,最直接的态度,不是直接去打消别人的评说,而是自己要尽可能得不去评说。事实上,这从“上财学生”的“不清楚,不知道”中,也能感受出来。说到底,他(她)们不可能“不清楚,不知道”,只是不愿意当着媒体的镜头,直接表态而已。


因为,“钱教授”品行如何,“当事女生”品行如何,只有放到具体的日常教学里,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作为“上财学生”(与钱教授和当事女生有交集的学生)在对事情的判断上,应该还是比外围的舆论更准确一些。所以,他(她)们口中的“不清楚,不知道”就是推诿之词,并非绝对性的表达。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她)们,因为在社交媒体时代,“乱说话”往往可能触发更大的舆论风波。甚至,从大事件的回应上,处于事件周边的声音,是更需要谨慎发出的。要不然,很可能会让事件本身被异化,甚至出圈走向不可控。“这一点”上而言,就算“上财的学生”不懂,不见得上财的老师们不懂。


由此,不排除“上财学生”被打过预防针的可能性。毕竟,关乎“性风波”的存在,已经算是“上财”的污点。甚至,关系到“上财”未来的声誉。所以,作为“上财人”而言,如何妥当地处理这起“性风波”,对于“上财”的名声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选择相对克制的态度,肯定是最好的解决之道。这其实和“禁令”式的“沉默”是有区别的。因为,“上财人”(学生和老人)都清楚,如果这起“性风波”处置不当,自己的脸上肯定也是无光的。虽然,个体原子化的风潮已经到来,但是,作为个体,终究还是从属于不同的集体的。所以,很难说,他(她)者与我无关。


并且,“性风波”的处置上,历来就不太好定性。甚至,就算有定性的处理,也会让当事者(施害者和受害者)都被架在舆论之火上炙烤。由此,作为事件中心的旁观者,最好的态度就是谨言慎行。要不然,在媒体后解读时代的风潮中,事件终究会走样儿。


就目前的舆论场而言,可谓已经众说风云。透过“钱教授”,人们似乎看到导师们天然的险恶。并且,有心理咨询师直言,从女生揭发的图文细节中,女生态度刚开始就不明朗,导致“钱教授”接下来的尺度越来越大。总之,在性风波的评判中,也是众说不一的。


当然,“有一点”可以确信。即便人们觉得女生与老师的相处方式,本就不适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性骚扰”的罪恶,终究是存在的。并且,整个事件的恶,还是以“钱教授”的恶推开的。当然,我们要警惕的是,不是教授变“叫兽”,而是任何行业,任何身份下的人,都可能有人成为“叫兽”。


当然,他(她)们选择沉默,这是他(她)们的自由。但是,对于常识性的是非表达,还是要有的。这不仅是对“上财学生”的忠告,也是对“外围舆论”的忠告。因为,“反性侵”的意识,在国内还处于萌芽阶段。要想让这种意识深根发芽,就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声援,而非“闷声不吭”,背地里看笑话。


20154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局长,首相安倍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里,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以无比坚韧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地诉诸法律。最终,虽然没等到正义的到来,但是,她却给反性侵推开一扇门。并写下控诉之作《黑箱·日本之耻》。


而对于“上财的这位女生”,她的反抗,可能会对她造成“二次伤害”,但是,她的勇气,却可以鼓励更多受害女生站出来。因为,在国内,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儿。虽然,外人可以轻描淡写,但对于个体却是永恒的伤疤。于此,该沉默时要沉默,该发声时必发声。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