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二胎大女儿癔症性眼盲:为何“大孩子”总被忽视?

有媒体报道,一女士发现6岁的女儿视力下降厉害,到医院检查,孩子的视力仅为0.15。但是,医生发现孩子的眼睛状况正常,问题出现在心理上。原来,这位女士生下儿子后,大女儿便觉得自己受冷落,于是,出现“癔症性眼盲”。对于这样的事情儿,虽然看起来有些“矫情”,但是却真实地存在于一些家庭之中。
当然,如报道中提到的这种情况,算是比较严重的。普遍来看,很多家长对于“育儿”的认知,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并且很“直男”的认为,孩子还小,没那么多“小心思”。所以,在日常的关怀中,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关注,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怀。并且,这也是当下“主流育儿认知”的基本现状。
我们在育儿的领域中来回奔走,你会发现,关乎“营养配置”,“衣物搭配”都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对于“育儿心经”层面,却好像无人问津。甚至,出现很多较为扭曲的育儿认知观念,比如“狼爸”,亦如“虎妈”,总之在育儿模式的探索上,都属于“偷懒的”,“偏执的”状态。
然而,相对于偏执的,无视的父母而言,有一类父母更让人感到遗憾。在他(她)们看来,育儿本就是一种“生命负资产”,并且将“生儿育女”奉为一种人生使命。这种较为捆绑的育儿观念之下,育儿的氛围自然不会太宽松。总之,面对生命,如果很物化的去看待,最终的结果自然也是苍白的。
于此,也就能理解,为何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初为父母的“那一代人”,到今天为止,与自己的子女“很难正常沟通”。过去,人们总说这是一种“代际矛盾”,从一定层面上而言,也能说通。但是,如果回归到“育儿的过程”,就会发现在育儿的理念上,完全是一种“逼迫性”的成长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畏惧的心理时,往往不会去引导,而是很直接的去“挖苦讽刺”。这种时候,在容错较差的氛围中,就会让孩子不得不去成长。但是,这种成长往往会形成“偏执”和“自卑”。甚至,最常见的特征就是“低自尊”的形成。也就是人们常讲的“自卑产生的自强”。
当然,这也不能单纯怪“那几代”父母,很多时候,他(她)们也是时代的产物,很多认知的形成也是被时代固化的。甚至,对他(她)们而言,他(她)们的童年也是不幸的的。但是,回到育儿本身来讲,再次直面这种问题时,却需要重新构建新的“人性认知框架”。否则,让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也只能停留在身体上。
坦白讲,在“妈妈生二胎大女儿癔症性眼盲”事件中,大女儿之所以“眼盲”,并不是生理性的疾患,而是心理极端不平衡触发的结果。当然,要是女儿已经成年,这可以归结为大女儿的问题。可是,对于孩子们而言,出现这种“关爱偏差”,问题肯定在于父母。
说到底,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们,对于周遭世界,本来就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就是他(她)们主要的“安全依靠”。这种时候,如果父母的“注意力”(关注度)突然减弱,作为孩子的心理肯定会有变化。所以,对于孩子多的家庭来讲,父母在“注意力”(关注度)的分配上,一定要平衡。
不过,“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就如报道中提到的事实,“女士在生下儿子后,女儿开始感觉被冷落”,到底是女儿的感觉有问题,还是母亲的行为太明显,这虽然并不明确。但是,出现这样的尴尬,可能也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
试想,如果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又会是怎样的结局?虽然,近些年,人们对于“重男轻女”越来越不那么强调。但是,在一些潜在的意识里,很多长辈们还是比较在乎的。这种氛围之下,久而久之,还是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走向。
尤其,对于女孩儿来讲,可能更为明显。一般而言,二胎是女孩,这种问题可能还好一些,要是一胎是女孩,二胎是儿子,问题显然就会凸显出来。这种逻辑虽然并不是明确的,但是,从人们表达的语境中,早已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因此,回到“大孩子”被忽视的问题上,虽然存在“性别偏差”。但是,总体上而言,“大孩子”的被忽视,根本性问题还在于“养孩子的观念”本身。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大孩子已经能自理,而小孩子处于“相对不能自理”的情况。于是,将更多注意力投向“小孩子”。
这种逻辑看起来没毛病,可是,我们要知道,所谓的“大孩子”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妈妈生二胎大女儿癔症性眼盲”事件中的“大女儿”,其实也仅6岁。这相对成年人而言,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应该给予更多关怀,尤其是精神层面的。
甚至,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面对“关怀需求”上,基本上是本能存在的。当然,成年人会自我消化一些“孤独感”,“忽视感”。但是,孩子们的心理“自我建设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所以,作为家长就应该及时的调整,并且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能更为融洽,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长。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