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穿汉服被辅导员威胁退学:为何会形成“奇装异服”的观念?

有媒体报道,石家庄某高校两名学生在校内穿汉服被辅导员怒斥穿“奇装异服”,是“精神病”。据悉,该辅导员“威胁”穿汉服的学生,如过不立即换衣服就赶紧“退学”。事后,校学生处称,学校对学生着装并无特殊规定,导员就是“吓唬”学生。
这一点,事实上“校学生处的回应”也没毛病。但是,作为辅导员而言,就显得有些“过头”。一方面,自身的管理范畴已经超限;另一方面,对于“奇装异服”的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偏见。当然,从普遍大环境来看,这也不是一个辅导员的问题。
而是作为普遍的审美中,“道德禁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就“汉服”来讲,可能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因为穿的人少,显得奇怪而已。而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着装发型”,都要尽量符合大众潮流,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怪人”(精神病患者)。
当然,总体上而言,大城市比小乡镇还好一些。在接纳“新鲜事物”,“怪异格调”上,较为表现的开放一些。不过,对于学生衣着的看法,好像历来都是“大惊小怪”。从某种层面上,好像是“为学生好”,“为学校好”。可事实上,这种较为粗鄙的管理方式,才是真正需要“反省的事情”。
“学生穿汉服被辅导员威胁退学”,这其实是一种“奇装异服”认知的社会缩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所谓的“审美”也好像带有某种“群体性趋向”。而作为个体只能默认接受,不能肆意选择。当然,你可能觉得,自己穿衣服没什么人管,但是,总的来看,市面上的衣着风格,还是普遍居于主流。
“奇装异服”和“人品关联”的逻辑,一直以来都很强烈,但也害人不浅。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校园里,很长一段时期,“身穿性感的丝袜”都会引来无数“嘲弄”。就好像,穿丝袜的女性,就一定行为会行为轻佻。当然,这种较为脸谱化的认知,也不是当下的问题,在一些小说和影视剧中也比较明显。
然而,一定程度上,“着装和人品”却并不绝对关联。之所以会出现较为脸谱化的认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思考,所以就会产生这种“模版型”的“认知框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给很多骗子们留下较为丰富的生存土壤。甚至,对于一个人来讲,只要不成年,在衣着和发型的选择上,也并不自由,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受父母支配。
并且,有不少人,即便成年,见父母的时候,衣着和发型也不会“太过放飞自我”。因为,他(她)们很清楚,如果“超限”(违背父母的审美认知),就会受到严厉的指责。当然,父母还好,要是遇到周遭的“熟人”,更是会演绎出各种传闻。总之这种群体道德上的束缚还是很重的。
可是,“穿一样的衣服”真的好吗?丑陋的“校服”真的可以提高“升学率”吗?想必,这都是想象出来的逻辑。依照学校的初衷,学生统一着装,看起来整齐划一,有利于管理,同时学生们不再会关注形象,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但是,这只是想象和预判,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不去学校上学,都会很快换上“自己的衣服”。甚至,有些学生,不能穿自己喜欢的外套,会在里面的衣物选择上,尽量个性丰富。总的来讲,“穿校服”似乎并不会减弱学生对个性化衣服的追逐。
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学生们对个性化的追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似乎“穿校服本身”并不会提高“升学率”。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让学生们形成逆向反叛的趋势。说到底,只有平视审美本身,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们“平视校服”,而非一到周末,校服就被学生们狠狠的摔在卫生间。
说到底,教育的真正核心不是“强管理”,而是“强认知”。但是,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只要是学生,就好像必须面对各种“管理”。学习上的“管教和鞭策”也能理解,但是日常生活行为和作风上的硬性规定,似乎就有些不合情理。
当然,这里指的“日常行为和个人作风”肯定是不违背“公序良俗”的。要不然,该管也的管。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辅导员强管“学生穿汉服”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为体现集体的纪律感,至于学生本来的感受,或许并不关心。而这也是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辅导员,不把更多精力和权限用在服务学生工作上,而是费尽心力管理学生“私生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尴尬。只可惜,就目前的“辅导员”群体来讲,给人们的印象并不好。在学生中间“搞一言堂”,“勾结学生运筹各类奖学金分配”,可谓离服务学生的初衷越来越远。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