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属于正当防卫:为何这是“众望所归”的结局?

有媒体报道,检察机关对“赵宇见义勇为一案”的处理作出纠正,认定赵宇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可谓“众望所归”。从某种层面上,这也为赵宇“见义勇为”的行为,彻底正名。历经两个多月的波折,就此画上“正义的句号”。
“赵宇案”从一开始就受到舆论的极大关注,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让“好人蒙冤”,让“坏人逍遥”。只可惜,在市井的流俗里,很多时候却总是“好人无好报”,“坏人乐逍遥”。这种较为让人气愤的逻辑下,人们自然愿意站在“赵宇”一边。事实上,从2018年12月29日,在医院陪护临产妻子的赵宇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为由刑事拘留起,人们就开始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无论是赵宇“获取保释放”,还是“接到不起诉”决定,舆论上的诉求依旧是“好人要有好报”,期待赵宇能受到法理的眷顾。这种较为让人感到温暖的力量,一直持续到被正名的一刻。相信,经历两个月的波折,此刻的赵宇最踏实,也最相信“正义的力量”。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是近些年来人们常强调的一句话。而今天,我们再一次重读这句话时,依旧热泪盈眶。两个月的案情渐变,对于旁观者而言,可能就是一个市井案件,但是对于赵宇和他的家人来讲,春节可能都在煎熬,直到被正名的一刻,才彻底放下包袱。
“赵宇属于正当防卫”,这本来属于法律层面的裁定措辞。但是,从“赵宇案”被极力关注开始,就已经成为大众“潜意识”中的表达。一个“救人”的人,将“害人”的人打伤,在很多人的是非尺度中,都觉得是值得原谅。即便可能行为有些生猛过当。但是,也不至于被打入“恶人”的轨道。
只可惜,赵宇的经历,却恰恰如此。这种较为让人心疼的“反转历程”,着实值得深思。当然,对于未来更多“正当防卫”的裁定,“赵宇案”的处理纠正,也将成为一个较为典型的样本。毕竟,只有“见义勇为者”身处无所顾忌的环境下,所谓的“正义才能及时伸张,好人才能终得好报”。
从“扶不起”开始,世道就已经被带坏。但是,作为社会清风来讲,“见义勇为”和“见人敢扶”都是必要的。一个文明的社会,除却需要必要的秩序维持,也需要内化的秩序维持。我们不敢说“不救人”,“不扶人”会造成什么大的恶果。但是,起码会让那些处于危险处境中的人,感到人间冷酷。
并且,随着恶性事件的积累,冷酷无情会越来越加剧,到最后,谁也不管谁,草木皆兵,势不两立,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讲的“人间地狱”。坦白讲,稍有生活追求的人,可能都希望自己身处在一个有秩序,有温度的环境中,而非希望自己身处在冷漠无情的,肆意作恶的染缸中,无奈且孤寂。
“赵宇案”的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这不只是道德正义的胜利,而是作为法理层面的一种修正和反思。甚至,从细微处也释放出一种法理处理上的谨慎。并且,对于处理“坏人”,打击“恶行”表现出坚决的决断力。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好的开始”。
说到底,无论是法理,还是道德,对于坏人的打击,一定要“致命的”,“无所顾忌的”,让坏人从“不敢使坏”到“不想使坏”。试想,如果一个老人,知道讹诈会被加倍惩罚时,他(她)还会讹诈吗?同样的,一个人知道作恶会被无底线打击时,还会冒险去做恶吗?
坦白讲,很多恶行的触发,就是因为“作恶成本”太低。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将作恶成本加倍,想必“作恶者”就会收敛行为,甚至打消念头。当然,就法理层面的处理,只有更多的考虑“见义勇为者”的权益,才能更好的拥抱更多“见义勇为者”。
一个健全的社会:“一定是让好人更好,让恶人难行”。这种诉求下,除却道德正义要时刻准备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法理层面的正义认定,应该更为谨慎。甚至,对于“见义勇为者”,应该给予更多特别的权益考量。只有如此:“好人才能名正言顺的当好人,毫无顾忌地做好事儿”。
好在,众望所归下,我们看到程序上给出的“正义处理”。这种纠正,不只是一件案件上的纠正,这对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等行为的裁定,也给出更为谨慎的认定路径。甚至,从根本上讲,这更是对“恶人恶行”的一种严厉表态。
威廉·布莱克斯顿曾说:“十个有罪之人逃脱比一个无辜的人遭罪要好”。旨在说明,洗刷“无辜者”的罪名有多么重要。因为,我们很清楚,如果“无辜者”被太多罪名无端加身时,很可能在屈辱的过程中,也扭曲人性,走向恶人恶行一边,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提防的,警惕的。
“赵宇案”靴子落地,这是好的开始。赵宇回归正常的生活,而我们所处的“生活秩序”却又一次被加固。“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这是道德轮回里的逻辑。但是,对于一个社会来讲,最有力的正义,就是程序本身上的正义,而这一次“赵宇案”,我们身处其中。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