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为何“辈分秩序”越来越走向行为艺术?

(2019-02-07 09:30:57)
标签:

杂谈

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为何“辈分秩序”越来越走向行为艺术?

社交媒体上,“9岁侄儿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的话题,触发舆论的广泛争论。据悉,在山东滨州,一个9岁男孩回老家过年,竟要给9个月大的小奶娃磕头拜年。因为,按照“辈分关系”,“小奶娃”是男孩的“小叔”。坦白讲,以宗法制度为准则的传统家庭,这样的“辈分秩序”一直存在。

但是,随着“乡土格局”的逐步瓦解,“三代亲”或者“四代亲”已经成为主要的家庭关联单位。这种情境下,“年龄小,辈分大”的尴尬,就会越来越少。当然,就目前来看,对于“年龄小,辈分大”的认识,越来越“标签化”。总的来讲,人们对于“成熟和资格”的看待,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关系”,而非“家族裹挟”。

就比如,“9岁侄儿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的事情,很明显,这是成年人拿小孩子搞“传统追忆”。因为,我们很清楚,当事的两个小孩,对于“行为本身”和“辈分关系”并不清楚。他(她)们只是按照成年人的指使,完成一种被称之为“仪式感”的行为。

不过,从普遍的“辈分认知”来看,主流的关系勾连上,“年龄差”仍然是比较主流的“关系分配”标签。对于“年龄小,辈分大”的情况,多数时候,人们虽然在秩序上会保留称谓,但是在具体的交往中,却还是以“年龄的长幼”进行。尤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宗法制度的看待,本来就淡漠。因此,类似的传统束缚,很明显越来越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之所以“年龄小,辈分大”能存在,主要还是缘于“宗法制度”的红利。一个人辈分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辈分大小。这种时候,个体对于家族来讲,显然是渺小的,甚至是被定义的。尤其,在一些家族活动中(红白事儿),体现的比较明显。

只是,对于这种较为固化的“论资排辈”,已经越来越“不受待见”。亲戚之间,“年龄差”和“辈分差”为正向,这基本上属于正常的“宗法秩序”。但是,对于“年龄差”和“辈分差”为逆向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倾向于“形式”。只有,在大型家族活动中,才能被重新提起。然而平日里,基本上是被冻结的。

家庭格局的简化,让传统的“辈分秩序”也越来越形式化。从某种层面上讲,这是现代文明进化的必然趋势。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家族“聚焦度”自然就会减弱,除却有大型的家族活动需要相聚,平日里几乎越来越难以见面。很多时候,直系的亲属,一年都见不上几面,何况所谓的“叔伯系”,更是没什么来往。

因此,就算“辈分秩序”依旧存在,也是越来越形式化。在“乡土格局”的时代,人们之所以能将“辈分秩序”推行下去,是因为同在一个村落生活,平日里互动多,自然也就容易形成具体的关系基础。而现在的人们,一年四季,能见上面的亲戚,越来越少。

这就导致,即便关系“真实存在”,但是互动层面的关联却荡然无存。俗谚云:“远亲不如近邻”。在真实的生活中,不见面的亲戚,可能也不如近邻。这其实,在实证一个命题:“交往关系比亲缘关系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有意义”的交往,而删减无意义的“攀亲”。

不得不承认,“辈分关系”的束缚越来越小,人与人的界限感越来越强。这种“界限感”的变化,在最近几年是比较明显的。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亲缘关系之间的“界限感”是比较含糊的。甚至,有些长辈觉得,晚辈对于自己,不应该有隐私和界限。

但是,这种认知,随着“个体原子化”的加速,已经越来越没有“存在感”。所以,“辈分秩序”对于个体的约束,也就成为一个“空架子”。就如“9岁侄儿给9个月小叔磕头拜年”这种事情,短期来看,还能被接受,但是对于更长久的岁月来讲,终究会成为一种记忆。

因为,我们很清楚,“年龄差”和“辈分差”为正向的关系,已经在衰减,那么“年龄差”和“辈分差”为逆向的关系,自然就更为濒危。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变迁,个人对于其中的牵引,往往束手无策。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为独立,避免成为关系链中的附庸。

当然,“辈分秩序”走向“行为艺术”,就代表“乡土格局”确实已经濒临瓦解。毕竟,对于当事者和周围人来讲,“年龄差”和“辈分差”为逆向的情境,就是一种“传统追忆”,而对于现有的生活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有益的增量价值。

然而,所谓的“辈分秩序”在具体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人们平日里都见不到,自然难以将“辈分秩序”真实落地。“乡土格局”确实越来越模糊,除却在日常的生活秩序中逐渐衰退,甚至,在一些“红白事儿”中,也越来越淡化。

过去,“辈分秩序”在“红白事儿”中是比较突显的,“入席秩序”,“称谓秩序”几乎是一种家族圭臬。任何人,小节可以忽略,但是“辈分秩序”绝对不能乱来。但是,这种相对固化的秩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越来越松动。因为,“入席秩序”,“称谓秩序”在很多时候,已经变得不那么“严谨”。很多人,已经越来越看重“实质意义”,而非“形式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