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商场休息遭赶:为何“商场秩序”和“工人自尊”会形成对立?

有媒体报道,近日,在河北邯郸某商场内,一些工人(农民工)在“商场休息区”休息时,遭遇商场工作人员的“驱赶”。据悉,工作人员“示意”让工人(农民工)在后场休息,以免影响商场的“正常运营”。但是,工人们却“瞬间”被触怒,认为商场方面“看不起人”。对于,这样的事情,社交媒体上,基本上是站工人(农民工)的居多。
可就事论事,这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太过执念于帮扶我们认为的弱者时,很可能陷入某种裹挟之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商场方面和工人之间所产生的“对立”,就是一个“秩序”(商场)和“自尊”(工人)的问题较量。
坦白讲,作为商场来讲,是没有必要“看不起”工人的。之所以会产生“驱赶”的行为,是因为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以貌取人”,“以人取地”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商场作为服务型场所,自然就要迎合这种本能的认知,所以,“规定”工人在后场休息,也是出于一种运营上的“考虑”。
只可惜,作为沟通来讲,还是显得有些“生硬”。毕竟,很多事情,一旦上升到“规定”的层面,就会让人产生厌恶,甚至有种被侵犯的感觉。而作为工人们来讲,在听到“规定”两个字时,很自然的就会往“看不起”上想。这种时候,其实工人的“自我服务偏见”就已经起作用,他(她)们不会考虑商场方面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受到侵犯,受到“歧视”(看不起)。
所以,他(她)们开始“愤怒”,开始“歇斯底里”。甚至,这种情绪会带到社交媒体上,形成一股同阶层的共鸣。可总的来讲,这还是一种很低阶的“自尊维护”,起码在骨子里“就看不起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受着“低自尊的折磨”。这就导致,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方式和行为”就显得很重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断言,他曾见过的多数人“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既没用又惹人麻烦”。这类人看起来“没有自卑情结”,但是却很容易被外界的相关信息“触怒”。从这个层面去看工人的“愤怒”,事实上就能更为“感同身受”。
说到底,在过度“同情”工人(农民工)的氛围之下,其实潜藏着“歧视”工人(农民工)的路径。更为直接的讲,作为工人很可能自己就对自己的群体“看不起”。之所以这样讲,也并非危言耸听。在很多场合下,就有人“自嘲”自己是个“普通人”,“大老粗”,“没文化”,“农民工”。
直接的观感中,貌似这是一种“谦虚”,可实际上“并不是”,有的人就是“看不起”自己的群体,但是暂时还难以逃离,所以就会“退一步”进行“自我保护”。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当他(她)者说出问题的本质或者外延时,这些人就会觉得“受伤害”。
对于这种“反差的现象”而言,着实值得深思。当然,回到“工人商场休息遭赶”的事件中,“商场方面”在沟通上确实也有些不妥。甚至,就不该直接找工人沟通。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工人们的“领队”或“雇佣者”进行详细沟通,对商场的顾虑进行仔细说明。想必,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
因为,从本质上讲,“商场秩序”和“工人自尊”并不是结构性的对立,而是认知上的对立。作为个体,在公共场所中,遭遇不平等的对待时,肯定会立刻反驳。尤其,对于一个“被认知弱化的群体”,很容易就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
事实上,工人(农民工)也好,艺术家也好,根本上都是平等的。之所以会产生“偏见”,也缘于人们对于价值认定的局限。就目前来讲,主流社会对于价值的认定,还是偏重物质化一些。甚至,身份和地位完全是靠物质打基础的。这种情况下,如工人(农民工)这类“被弱势”的群体,就容易产生“玻璃心”。
我们一在强调,在别人把自己当人看时,自己先把自己当人看,只有如此,自尊才不会那么卑微,成为被动的自尊。“工人能不能在商场休息区休息”,这其实是个“伪命题”,能或者不能,都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而非站在合适与不合适的角度看问题。
我在前文已经强调过,商场方面的本意不是“看不起”工人(农民工),之所以“触怒”工人(农民工),是因为沟通方式有些不妥。就比如,在一个酒店中,如果后厨洗碗工老在大厅转悠,客人就会感觉不舒服。这种事情,其实经不起追究,但是也确实有回避的意义。
作为工人(农民工)在公共场所干活,遵守既定的规则,这本来没什么好讨论的。但是非要跟“自尊”挂钩,就有点“上纲上线”,“小题大作”,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非但不是“维护自尊”,反而会更让人“看不起”。因此,从二者“对立”的驱动因素上看,可能“低阶自尊”算是核心力量。
至于商场方面的“沟通问题”,也是值得追问的。但凡工作人员,能较为温和的,谦和的处理,就不会触怒工人(农民工)。因为,普遍而言,人们反对“官腔话语”,但是却总是倾向用“官腔话语”来沟通。所以,作为商场的工作人员,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将“规定”脱口而出。不得不说,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不能很好的换位思考”。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