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欢迎小偷”面试工作:为何人们热衷“嘲弄式宣泄”?

有媒体报道,一饭店老板在“丢失香肠”后,给“小偷”写下一封“嘲弄式”书信。大概内容是:“零下两度冒着雨出来偷东西,说明能吃苦;能成功偷走东西,说明胆大心细,思维敏捷;我店正缺这样的人才,欢迎面试,月薪至少6000元”。书信内容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后,受到广泛关注。
从直观感受来讲,确实能“嗅到”嘲弄的气息。因为,我们很清楚,书信内容并非店家老板的本意,真正的目的,还是为“讽刺小偷”,“宣泄情绪”。 坦白讲,这属于市井之争中,较为上乘的“鄙视操作”。通常而言,人们在遭遇偷盗之灾时,多数时候都会很气愤,甚至粗口叫骂。
但是,普遍而言,人们习惯“嘲弄式宣泄”,一方面能“缓解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很讽刺的打击小偷”。这种“性价比”较高的折中方式,已经成为市井中的一种显学。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的“叫骂”,传播趋势是很弱的,而这种反语式的言语,却能大肆传播。
这也就能理解,为何店家老板的书信,能在社交媒体上很快传开,并且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说到底,没有人会“欢迎小偷”,也更不会从偷盗行为中,琢磨出“积极的意义”。所以,就算老板在书信中给出很多看似正面的诚意,但不代表那是真正的诚意。
正如写信老板所称,自己之所以写下这封信,主要是为提醒人们做好防盗措施,更希望小偷看到这样的言辞,能有所悔改,走上正途。不得不说,店家老板“用心良苦”。不过,从“受害者”的角度上而言,对于这种“嘲弄式的言辞”,更多意义还在于宣泄,而非救赎。
然而,社交媒体时代,让这种“宣泄逻辑”更为顺畅。所以,也就更容易让人们形成“亚文化”的出口。这从人们打开情绪的入口来看,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要是在过去,就算这封“讽刺信”写的再好,也难以传播开,更难以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不得不承认,不带脏字的“回击”坏人,是人们普遍的一种期许。这从道德上讲,算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高打方式”,就是“回击者”的反击方式,较为名正言顺,并且还能起到很强的道德震慑。我们虽不清楚,小偷会不会看到,但是,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在看到的类似的言辞时,不免会暗自脸红。
这实际上,也算是“以德报怨”的一个小体现,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以德报怨”。因为,本质上,店家老板在写书信的时候,内心还是很痛恨小偷的行为的。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店家老板才不会让小偷给自己工作,所谓的“面试工作”,也只是一种“反讽刺”。
甚至,作为大多数外围的吃瓜群众而言,可能也早看出其中的意图。但是,依旧不妨碍人们持续围观,肆意消费。因为,对于小偷小摸者而言,人们才不在乎这是不是道德绑架,是不是真实可信。只要能在社交狂欢中,一边给予“受害者”(店家)慰藉,一边给予“施害者”(小偷)回击,就已经足够。
坦白讲,嘲弄式的言辞,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因此自然就带有传播属性。尤其,对于身处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人们,简直就是一种天大的利好。从出发点而言,是正义的,从言辞上讲,是文学的,从参与上讲,又是低门槛的。
所以,“嘲弄”的宣泄链条形成,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基本的“语言结构性”。当然,这里的语言结构性不用太过华丽,只要符合市井生活的基本道义,就能轻易的调动起人们的情绪,进而产生对小偷小摸者的集体性反感。最终形成强力的情绪宣泄出口。
因此,在“宣泄情绪”的驱动上,语言成为一种基本的催动力量,同时也是人们围观的主要基质。比如“吃苦”的应用情境,多数时候描述的是正面的事情,但是店家老板却云淡风轻的以“零下两度冒着雨出来偷东西”而推出吃苦,不免让人感到些许嘲弄。同样的,“胆大心细”,“思维敏捷”,在效果上,也是如此逻辑。
对于“小偷”来讲,人们最大的痛恨之处就是,既然可以偷人不留痕迹,为何不能身体力行的去挣钱,名正言顺的去买。所以,言辞上的犀利,才更容易让围观者的情绪瞬间迸发。不得不说,写信“欢迎小偷”面试工作的店家老板很聪明,不仅发泄掉自己的不快,也将外围情绪一齐引向“小偷”。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而言,态度是决定行为的,而作为语言来讲,其实属于更接近态度的行为。对于小偷来讲,属于大多数人的“公敌”,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小偷为伍,即便可能他(她)不再会偷。很多时候,从社会救赎的角度上而言,是应该宽容的,但是回到个体身上时,人们却难以抑制心中的厌恶和担忧。
所以,无论是“直接的回击”,还是“讽刺式的回击”,都会触发人们的关注。而“嘲弄式”的回击,只是更符合社交媒体传播,更符合情绪宣泄通道。所以,简单的“一封信”就会显得不简单。甚至,作为小偷来讲,在吃香肠的时候,也会觉得无比难嚼。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