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连续掌掴婴儿:“变相体罚”和“合理惩戒”的边界是什么?

有媒体报道,广西钦州一女子用手连续掌掴怀中婴儿,触发社交媒体上广泛热议。据悉,女子怀抱小孩,因为孩子不停哭闹,便愤怒之下拍打婴儿。这样的事情,其实和前些天“父母殴打女童”事件,性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过度体罚”(变相体罚)。
过去,普遍父母认为,孩子既然是自己的,打骂一下“很正常”。因为,在他(她)们看来,“管教孩子”(惩戒式)天经地义(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从道理上讲,这种思维好像也没什么大的毛病。但是,当一些父母借着“管教”的行为,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或许“管教本身”就已经变味儿。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适当的“体罚”(惩戒式的方式,比如罚站,打手背等)其实是有好处的,能让孩子们提早建立为错误买单的意识。但是,这里强调的的“合理惩戒”更注重“仪式感”,无论是实施惩戒的父母或老师,还是接受惩戒的孩子,都应该是达成共识的。
可惜的是,有太多父母和老师,在“实施惩戒”的时候,往往情绪化很严重,稍有失控,就会将“惩戒”和“体罚”混为一谈。在过去十年或二十年,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人们好像见怪不怪。甚至,有一些人拿“西方”的例子作比较时,人们还觉得外国人矫情。
可今天看来,这样的事情能被人们当回事儿看待,着实是一种认知上进步。作为孩子与父母,学生与老师来讲,除却特定的关系勾连,本质上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个人的安全,还是精神的自主,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
很多人总说,父母和老师的“打骂”(管教)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可我们要知道,无论是责任心还是爱,都不能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要不然,所谓的责任心和爱,就不值得提倡。当然,这里面也与一些父母和老师的认知有关系,因为有些“变相体罚”是在无知的氛围下发生的。
人们熟知的,以“为你好”的借口“伤害你”是普遍意义上体罚的根源,并且很多人即便犯错后,还并不自知。这种错误的行为,如果不收敛,不反思,在孩子长大后,有能力反扑的时候,就会逆向袭来。所以,我们习惯上所称的“逆子”,往往都是父母的罪过报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你好”本身肯定存在,但是当实施“为你好”的主体,不能很好的自控时,那么“为你好”就会变成自私自利的“家暴借口”。这种“借口”,尤其在亲缘关系中“较为盛行”,一方面和道德的大传统有关系,一方面和法律意识淡薄有关系。
总的来讲,就是“个体边界不分明”,就导致个体不能很好的“自我负责”。有不少“啃老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父母,而非自己面对。甚至,有一些年轻人,将自己的事业不顺,归咎于家庭出生。可事实上,任何成年人,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而后再去寻求帮助。从人格独立角度上而言,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好强调的。
另外,就“体罚”的可能性而言,比起老师“体罚学生”,父母“体罚孩子”更为隐蔽,起码在道德上有绝对优势。这从近些年来,老师“不敢”碰学生的图景中,就能有所感受。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对于学生来讲,生命安全成为底线,学习好坏次之。
这种氛围之下,也导致很多孩子在学校,并不能被很好的约束。这样的情境,也触发舆论上的反复争论。但是,普遍来看,人们不建议“变相体罚”,但还是希望老师能“严厉管教”。这种时候,其实也很尴尬,“管教的尺度”就是一个大难题。
所以,总体来看,学校越来越倾向“知识的教育”,至于“个人品德”,也只能做到引导的层面,过于严重的‘管教“只能让给父母。甚至,老师实在没办法,只能通过“叫家长”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隔山打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困境。
不过,总的来讲,这样的“制衡”,让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当人们戳破“父母体罚孩子”的窗户纸时,这样的“制衡”将会进一步加剧。作为未成年的孩子,虽然不能完全自主的进行生活或学习,但是安全层面上,确实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只有打破“管教关系”的绝对认知,才能让孩子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讲,都是应该反思的。说到底,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并且不同孩子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尊重孩子的不同,才能更好的让他(她)们成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打孩子的父母对孩子也有爱。但是,当“体罚的行为”已经成为“家暴”时,或许就成为一个沉重的问题。“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孩子可能在打骂中有所收敛,但却并不是认知层面的觉醒。所以,当打骂已经不能吓唬住孩子的时候,或许就会演变成一种“管教失控”,孩子将彻底变的无法无天。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