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汉医院医生被刺:为何人们会用“报复行为”找心理平衡?

(2018-12-14 21:11:25)

武汉医院医生被刺:为何人们会用“报复行为”找心理平衡?

有媒体报道,1214日,在湖北某医院,一男子(男,51岁,患者)疑似因“医患纠纷”持刀捅伤坐诊医生后,自己跳楼身亡。据悉,受伤医生(男,49岁)生命垂危,院方正在全力组织抢救医治。对于这样一起恶性事件,又一次掀起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纷争。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依旧是停留在“立场论”和“预设论”中难以自拔。“立场论”对抗中,患者的立场里,人们普遍认为患者弱势,医生强势,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患者属于无奈的抗争;医生的立场里,人们普遍觉得医生无辜,明明是救死扶伤,却遭遇患者或家属毒手,着实冤大头。至于“预设论”中,患者觉得医生太过功利,看红包办事;医生觉得患者或家属太过苛刻,以结果论是非。


在这种彼此对抗的氛围下,自然也就容易催发冲突。事实上,从近些年发生的“恶性医患纠纷”来看,基本的触因都差不多。但是,就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来讲,也形成很大的偏见。很少有人能站在规则的一边,全盘的考量医患关系,绝大多数人都是基于立场在品评。


所以,即便教训很惨重。但是,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医患互动机制。恶性事件发生,人们熙熙攘攘,恶性事件过后,人们回归日常。总之,发生十次和发生一百次,就目前的观感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什么。医院里虽然提倡医生不收红包,可是患者和家属就难以过这一关。


于是,该怎样还怎样,我们讨厌的事情,我们还是难以“拒绝”和“戒除”。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患者伤医事件”时,人们好像已经见怪不怪。过往的品评姿势早已摆好,只等三五相聚,拉开话匣,瞬间释放。过去,很多人强调医疗机制的问题,可是就医疗纠纷来看,更多是人们对于问题看待不清的结果。


从本质上讲,“报复别人”并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可是,就触目惊心的“伤医事件”来讲,那些怒气攻心的患者或家属,显然已经早已搞不清楚“报复和解决”的界定是什么。于是,当失控的结局摆在面前时,就会堕入极端性的寻找平衡的困境中。


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在面对切身利益被消解时,都会不自觉的发出“不公平”的声音,或者“多么卑劣”的谩骂。这种情形下,实际上已经表明,作为发声的主体察觉到“不公正”的待遇。可是,这里的“不公正”往往不是一个绝对值,而只是一个相对的主观概念。


就比如“医患纠纷”的产生,多数患者和家属总认为医生不负责任,而没有认真审视病因的问题,这种时候很容易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就诊的医生。于此,这里的所谓“不公正”也只是一种偏见和盲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公正”。


当然,确实也存在一些医疗失误的情况。但是,一码归一码,作为一个医生来讲,应该也不愿意惹麻烦,既然问题出现,就要面对问题,而非以医生的生死作为解决问题的药引子。只是,在生活中,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在面对类似的问题上,第一反应就是医生或医院的问题,而非找真正的病因问题或触因问题。


并且,在规则范围内难以维权时,就开始搞极端行为或纠缠胡闹,总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找心理平衡。就比如“男子刺伤医生后跳楼”这件事情,我们暂且不清楚男子为何要刺杀就诊医生,但是从其准备的刀具来看,说明也是早有预谋。


甚至,作为成年人,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但还是毅然的将恶行付诸实践,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在传统的认知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好像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本能。并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奉行报仇雪恨的逻辑,事实上就是一种找平衡的逻辑。


从事实的本质上看,其实并不会有太多具体的价值增量产生。所以,我们常讲,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扩大化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尤其,作为恶性的行为来讲,很多时候是不可逆,也不可控的,一旦发出就代表永远发出,处理不好就会粉身碎骨。


有时候,当我们拉开秩序看“伤医事件”,就会发现很是愚蠢不堪。作为报复主体,看起来好像泄愤出气,但是结果呢?无论是自己一命呜呼,还是面对牢狱之灾,都其实是一种沉重的代价。作为大社会来讲,越来越多的报复性事件,也会导致人们的互信底线越来越模糊。


就事论事,这些极端性事件,着实是一种社会悲剧,更确切的讲是个体的惨剧。可追根究底,作为恶性报复来讲,真正的矛盾或许只是一小部分,而触发报复行为的核心原因,多数时候基于误解本身。比如,把自己的利益看的最重要,而忽略对方的利益,并且坚信自己受到某种伤害,因此就会反复发酵情绪,直至恶性触达,惨剧上演。


所以,就医患纠纷中的恶性事件来讲,更多的问题缘于人们对于事情的看待方式,而非简单的归因于医疗机制。因为,类似的问题并非只是医患关系中存在,在很多利益纠葛繁重的领域里,也较为突出。甚至,演变出一种悖论:“人本是好人,可转换立场后就面目可憎了”。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