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诈骗”家长:为何“凭关系借钱”总会出幺蛾子?
有媒体报道,北京某大学附属小学一位班主任,因沉迷赌球欠下巨款,为缓解债务。这位班主任向班级里22名家长“求助”,共累计借款111万余元未归还。据悉,这位老师在同事,学生和家长间的口碑很好,但因个人财物状况空缺太大失信于人,家长选择报警追债。最终涉事老师被处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罚金20万元。
依照判处的结果,或许人们觉得家长们“很傻很天真”,二十多个成年人怎么就能被“集体诈骗”呢。可事实上,这只是法律层面上的一个概念。因为,老师在借钱的时候,是打着“买房子用钱”的幌子,而实际用途却是挪用来赌球追本的。所以,也就能理解,法律上的判决是怎么一回事儿。
当然,撇开法律上的判定,类似“凭关系借钱”的纠纷,在生活中也不在少数。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借钱后还能保持关系良好的,也算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儿。因为,就生活的近处来看,有太多人因借出去钱,将关系搞得支离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
甚至,民间有句俗谚:“借钱的是爷爷,要钱的是孙子”。从事情的逻辑上看,似乎这是一个悖论,反过来看才更符合实际情况。只可惜,这就是现实,悖论和逻辑有时候都没用,比起人性的劣根趋向,所谓的道理就是个屁儿。
所以,往往在“凭关系借钱”的事情上,考验的往往是“借钱者”人品。人品好,就能保证未来的关系不被破坏,人品差,就代表未来的关系将会一地鸡毛。所以,我们常说,跟人品差的人不能谈钱,只能逢场作戏,如果谈钱,就代表逢场作戏都不再可能。
就如班主任向家长借钱这件事情,最终闹到法庭对峙,所谓的人情就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就事论事,从“凭关系借钱”的逻辑上出发,我们有必要追究一下其中的是非,以此厘清“凭关系”本身的逻辑内涵。毕竟,这也是人情社会中难以回避的一环。
“凭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关系”的模式,它本身的风险都在“被消耗者”身上,而关系保险却押注在“消耗者”身上,这种情况下,但凡“消耗者”的约定意识差,就意味着关系可能被损毁。所以,“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范畴上的模糊约定。
当然,在人情社会中,“凭关系”更多是一种人情交互:“你帮我,我帮你”。但是,也较为容易异化成腐败链条。因此,常见的“凭关系”,一种是情分层面的“推不开”,一种是利益层面的“不得不”,总之“被消耗者”往往都是有苦难言。
总之,在“凭关系”的交互中,“被消耗者”虽然从名声上会很好,但不见得自己的感受会很好。绝大多数“被消耗者”都应该是善解人意的,要不然也不会轻易让别人消耗自己。可惜的是,有情总被无情伤,越是有情者,越是遍体鳞伤。
从普遍的情境中考量,大凡是“凭关系”成全的债主,都显得“很弱势”,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最终,彼此双方的基本关系都难以维持。就如班主任向家长借钱的事情中,很多人揣测家长是担忧孩子的学习处境才借钱的。坦白讲,这种论断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就目前的教育关系互动来看,应该也是可能的。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善解人意,觉得“买房子借钱”值得帮忙,但这并非是“借给钱”的主要原因。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应该还是基于师生关系而促成的“借钱关系”。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学习处境更好,会显得很主动。
这种情势下,自然就造就“凭关系”成全的债主较为弱势。但凡要是借钱者不主动还,也不太好意思提还钱的事儿。这种心理,事实上在很多“凭关系借钱”的关系链条中都存在。所以,有些人总说,要么这辈子不借钱,要么就直接送给对方就好,免得关系隔得久了,容易出事儿。
“凭关系借钱”考验的是人性,可人性真的是靠不住的。大多数人,但凡要是有能力偿还债务,是不会轻易撕毁自己的信誉的。但是,总有一些人在穷途末路时,就开始失去底线,跑路的跑路,失踪的失踪,就算被戳脊梁骨,好像也能安如泰山。
不过,也有一些人比较要脸要面儿,只要自己有偿还能力,永远不会忘记。甚至,有一些人为维护尊严,选择走向自我毁灭。可无论怎样,“凭关系借钱”和“凭抵押借钱”就是不太一样。作为“凭抵押借钱”,是在评估偿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借贷促成”,就算未来借钱者出现财物问题,也还是能很好的收场,还不至于闹的鸡毛一地。
至于“凭关系借钱”来讲,想必就没那么容易。只是,有人就要问,那么亲戚之间借钱该如何应对。这其实,真是因人而异,也因事而异。一般来讲,救急不救穷,与此同时,借款的数目上,也看关系的亲疏和人品的好坏,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一点,谨慎的看待“凭关系借钱”确实是应该的,要不然很容易破坏现有的关系。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