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被注水”:肉贩子的“利欲和恶毒”为何会走向极端?
据媒体报道,近日,安徽两县城出现注水牛屠宰点,屠宰场内待宰的黄牛鼻孔上被插上塑料水管,一般在屠宰前12小时开始注水,注水量约达120斤。对于这样的事情,社交媒体上从“黄牛的痛苦”开始各种渲染,以此表达对肉贩子的深恶痛绝。
事实上,有关“注水肉”的事情,在民间早有耳闻。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通过肉相就能识别出“注水肉”。但是,多数情况下,人们即便看出来也不会当场拆穿。当然,多数肉贩子也不会将“注水肉”定价太高,基本上都比“正常的肉”要便宜一些。这种情况下,要是媒体不报道,人们基本上也不会太过关注。
虽然,在一些时候,人们会痛斥肉贩子的利欲熏心,但是在普遍商贩无底线的情况下,“所谓的痛斥”也只是一种抱怨而已,并不会成为人们直接维权的力量。因此,“注水肉”能有生存空间,也就没什么好意外的。通常而言,“冷冻肉”是“注水肉”的主要侵入范围。无论是操作上,还是保存上,都较为容易一些。
当然,这些“潜规则”人们也很清楚。甚至,一些商贩也很直接,价格上就能“有所体现”。只是,一般而言,人们因看不到“注水”的具体方式,也就没那么“愤怒”。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注水肉”的形成,都是宰完后进行肉块注水,而像报道中提到的“活体注水”,并不多见。
一般来讲,像“鸡鸭鱼肉”,大凡“冷冻肉”,或多或少都会有“注水的痕迹”。只要不太明显,人们也真是懒得追究。一方面人们的维权意识不够高,一方面人们的维权成本比较高。这种反差之下,自然就会为肉贩子腾出作恶的空间。
因为,我们很清楚,一头牛“注水120斤”,注水三四头牛,就能注出一头牛的“活体成本”,这种高利润的驱动下,自然就会让肉贩子铤而走险的去冒险注水。至于,人们谈到的“黄牛痛苦与否”和“贩卖的诚信问题”,早已变得不重要。不过,就肉贩子的“利欲和恶毒”,还是有必要争辩一番。
就目前的公众认知里,只要肉“吃不死人”,人们几乎不会因为注水去追究。再说的具体一点,只要不往肉里“注脏水”,普通的饮用水,人们好像都能接受。当然,这种“接受”不是说人们喜欢吃“注水肉”,而是在没有办法规避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心理让步。
当然,肉贩子深知其中的逻辑,也不会冒太大的风险顶风作浪。在他(她)们看来,“注水”吃不死人,人们也懒得追究,所以就顺着这种漏洞,进行利欲的无限释放。甚至,“注水肉”卖的久了,无论是顾客,还是肉贩子已经麻木,并且认为“注水”并不是什么大事儿。
从这个意义上,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星级酒店中的水杯,会存在那么多问题。坦白讲“干净与不干净”,“注水与不注水”,就是因为“不致命”,才会陷入标准模糊和监管模糊。但凡,有致命的因素存在,也就没人敢胡作非为。而这种“不致命”的意识存在,也是因为,人们对于标准的认知太过简单。
然而,比标准本身更魅惑的一点是“肉美价廉”。就“注水肉”而言,几乎都比“正常的肉”便宜,这种便宜的蛊惑下,很多顾客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损失,并且还乐在其中,觉得自己买到便宜的“好东西”。可事实上,谁都清楚,“好东西”并不会太便宜。
但是,这种商业操作方式,却往往很有效。并且,有些人明知道是“注水肉”也会买。尤其,对于一些单位的采购,很多时候在把关不严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的问题。而中间所产生的费用折扣,自然就会流向采购负责人,这种“潜规则”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却很难查证。
很多事情,如若追究起来,其实属于一种合谋。肉贩子为利益,消费者为便宜,折中来去就催生出“注水的逻辑”。这种乱象的背后,很多时候都是游走在人性的边缘,说坏没有坏透,可本质上却能策动人心,让一个行业从此失掉人心。
可惜的是,在黄牛“被注水”的事情上,有不少人只停留在“黄牛的痛苦上”,至于自己被骗的问题,却并没有太上心。就好像,黄牛如果不痛苦,注水就注水,并没有多大事儿。这种逻辑,就连参与报道的媒体也是如此,清一色在渲染肉贩子的不人道,而并没有就注水本身给予太多批判。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我们就可以更加确信,为何“注水肉”能如此张狂。如果,不是“黄牛的眼泪”,很可能人们对于“注水肉”真的可以一直放任下去。直到有一天,当牛肉中的水比肉还多时,人们或许才会有所动容。可这样的结局真的好吗?
当然,我们也不相信,人们真会对黄牛的眼泪那么同情。因为,从肉贩子的“利欲和恶毒”中,我们只能窥探到利益的本色,至于善意和人性,好像早已不复存在。我们不反对市场商业化,但我们反对人性商业化,一个对人都不怀好意的市场里,黄牛注定会不断的流泪。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