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食物抗癌被踢出家庭群:“封闭大脑”才是代际间最深的鸿沟

近日,有网友称,因见老妈在家庭群分享文章《这五种碱性食物是癌细胞的死对头,坚持吃……》,于是便回复:“都已经辟谣,不要转了”。没想到老妈私信责怪,三姨还把他踢(移)出群。这样的事情,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后,触发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因为,类似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当然,也不只是体现在“食物疗法”的认知层面。在很多风俗上,人情上更是如此。这种分歧也不是体现在对错问题上,而是无论对错与否,只要与他(她)们的认知相异,就会发生很大的冲突。甚至,搞不好还会上升到尊重问题和家族情感层面。所以,多数时候,在一些问题的探讨上,年轻人并不愿意和长辈们过多争论。
过去很长时间,人们称这种隔代的疏离感为“代沟”。但是,却并没有指明其中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只是以“代际”这种较为笼统的称谓一带而过。然而,长久以来,这种渊源不破,也导致很多长辈抱怨晚辈与其沟通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事儿”(世俗之见)。
可实际上,在多数晚辈的认知里,他(她)们即便想沟通,也只是想倚老卖老而已,至于年轻人的感受,他(她)们并不关心。这种较为自私的,封闭的思维下,其实与“代际”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人们叫的多了,就以为是年龄差距所带来的结果。
只可惜,真实的触因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与人不同,观念相左,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这不代表,就不能沟通或不能交流。甚至,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终身学习的长者”,真的可以超越经验,与一些晚辈成为忘年之交。
从这个意义上讲,之所以出现“辟谣食物抗癌被踢出家庭群”的尴尬事件,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认知不同”或“见识不同”。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少的人的大脑处于“长期封闭”。他(她)们也接受新知识,但是因信息量太匮乏,就会陷入大脑无判断能力的窘境。
这类人,不仅在长辈中较为普遍,在一些年轻人中也存在不少,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懂一点皮毛,就以为了解真相”。可事实上,越是如此,可能受到的蒙蔽越大。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凡会被“非法传销”蛊惑的人群,都有这样的的固化思维。他(她)们看起来很行动主义,但是所有的目的都是围绕自己所认为的事实在行事,至于事情本身对不对,或许从来不反思。
从这个角度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很多人能很心平气和的将亲友拉下水,而不带有一丁点儿愧疚心。事实上,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总以为自己最聪明,并且以为周边人都是傻子,在这种想象的反差之下,他(她)们将自己扮演成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于此,但凡权威受到挑战,就会作出歇斯底里的反应。坦白讲,家庭群发生这种事情,理论上是很不应该的。但是,对于实际互动的过程而言,却呈现出无限尴尬的氛围。相信,绝大多数家庭群并不是特别活跃,尤其年轻人来讲,几乎是“万年潜水者”。除却节庆日冒泡抢红包,平日里应该都是“免打扰模式”。
通常来看,人们觉得是年轻人的问题,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爱陪伴亲友。可事实上,在一个讲真实想法会触怒长辈的群里说话,本就带着某种风险。尤其在满脑子“家长里短”的亲友之间,很容易被误解,甚至被打上异类的标签。由此来看,年轻人与长辈们不沟通,不搭话,最本质的问题还是缘于不愉快的经历。
甚至,有一些长辈,利用自己在家族中的威信,肆意消费晚辈,典型的例子就是“劝婚”。从表面上来看,好像长辈很关心晚辈,可是但凡离场之后,除却亲生父母是真心的担忧,多数亲友都属于消费性的互动。甚至,常拿是非说事儿,与自家孩子比较,以此达成自我满足感。
追根究底,就是自私和封闭,而且还不自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长辈都如此,有的人虽然知识面也不宽泛,但是分寸感却很好。有的人即使知识面还算不错,但是却显得很讨厌。说到底,大脑要是不开放,知道的再多,也只是一个垃圾脑袋,也只是各种观点的跑马场。
只可惜,通常来看,世俗之见里,还将年轻人容忍长辈视为美德,但却很少从反向去直面有着“封闭大脑”的长辈。这无疑也是世俗之见中,比较可恶的地方。所以,要想打破这种囹圄,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放弃用“代际鸿沟”来遮掩事实,而用“打开脑袋”的方式去面对问题。
只有如此,“辟谣食物抗癌被踢出家庭群”的尴尬才能彻底解决。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就算这位男子当面遇见他的三姨,还是会被数落一通。甚至,他的三姨会讲更多“伪常识”给他听。并且打着为他好的旗号让其听从,并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尴尬的局面。但是,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太过寻常。那些热衷养生的长辈们,笃定保健品可以长寿的信念,有时候让人感到害怕。可是,在一个普遍缺乏常识的大环境里,好像年轻人只能被孤立,被认为是代际鸿沟的始作俑者。可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却出在“封闭的大脑”上,但生在其中的人却无动于衷。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